2011年12月份~2012年1月份,半島都市報《
平度新聞》以《新河草編“夾縫”中求生》、《闖關東討飯帶回“竹燭馬”》、《進村“拉呱”搜集民間故事》、《蘭底燒酒,“秦始皇都喝過”》等為題系列報道了平度市絢麗多彩的
非物質文化遺產,報道不僅向市民展現了平度市文化底蘊的深厚,更引起了傳承人及相關人員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視。《平度新聞》創刊三周年之際,記者將再次帶您了解平度非遺的發展及成果。
本報非遺系列報道引起重視
《“鑼三點”敲出平度味》、《面塑藝人妙手捏七彩萬物》、《八旬老太妙“剪”生花》……平度市歷史悠久,為了將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展示給讀者,引起共同關注,本報曾系列報道了平度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報道涉及民間舞蹈、民間美術、民間手工藝、民間戲曲類等方面。
據了解,平度百姓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孕育了絢麗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戲曲類有呂劇、柳腔、膠東大鼓、快板、西河大鼓等,代表性的傳統戲劇柳腔是膠東地方戲,平度市仁兆鎮沙窩村是其發源地。
“中仁兆村的呂堯萍唱柳腔已經30余年了,從十七八歲就開始唱,如今快50歲了,一直沒斷下演出,2013年度被評為山東省優秀農村文藝人才。”據了解,仁兆鎮像呂堯萍一樣的傳承人還有很多,仁兆鎮黨委干部冷玉璽告訴記者,目前,仁兆鎮91個村莊共有42個村莊建立起業余柳腔劇團和民間演出隊,每年的漢文化藝術節等文藝匯演都離不開柳腔、呂劇選段助陣。
平度市文化館相關負責人也告訴記者,非遺系列報道刊登后,確實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重視,政府也有選擇性地扶持資助一部分藝人或藝術品種。其中,青島市每年撥出資金支持省級非遺傳承人,平度木板年畫省級傳承人宗成云每年能獲得6000元的費用,2013年,青島市給付非遺扶持項目資金5萬元。
非遺涉及面廣,保護難度大
平度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繁多,分布很廣,都有其鮮活的藝術生命和鮮明的平度特色,是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戲曲類有呂劇、柳腔、膠東大鼓、快板、西河大鼓等;曲藝類的代表是“銧銧書”;民間舞蹈中有獅舞、龍燈、水斗、秧歌等20多項;民間音樂類《黑妮做媳婦》、《過時的皇歷怎能用》曾一度在全國流行;民間美術有繪畫、雕塑、泥塑、面塑、石雕、根雕等10多項;民間文學更是豐富多彩;民間手工藝類其有草編、剪紙、刺繡、蘭底老燒釀酒工藝、農具制造等。
2014年出版的《宗家莊木板年畫》、《平度民間藝術》集中展示了平度市非遺成果;2013年3月平度草編被批準為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2011年12月宗家莊木版年畫傳承人宗成云,被批準為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據介紹,由于涉及面廣,內容豐富,平度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面寬,工作量大,工作難度也大。部分文化遺產正逐步趨于消亡,如田莊、蓼蘭一代民間舞蹈《扛閣》、《竹燭馬》由于技術含量較高,訓練周期較長,傳承較難,后繼乏人,民間已無演出,已瀕于滅絕;云山的雜技、大澤山的民歌,老民間藝人大都去世,班社也大都不存在,已瀕臨消亡,亟待保護。
設
搶救基金,保證后繼有人
那么,今后將如何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記者從平度市文化館了解到,為了保護文化財富,平度市將繼續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平度市各地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種類、數量、分布狀況、生存環境、保護現狀及存在問題。要運用文字、錄音、錄像、數字化多媒體等各種方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真實、系統和全面的記錄,非物質文化遺產。
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基金,對傳承人要制訂具體的保護措施,政府要給文化傳承人經濟資助,最重要的是要保證其后繼有人。對杰出的民間文化傳承人的故去要給予極大的關注,要做到事前有緊急搶救,即時開展搶救性記錄,調查和整理。
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對列入各級名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應采取命名、授予稱號、表彰獎勵、資助扶持等方式,鼓勵代表作傳承人(團體)進行傳習活動。通過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使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傳承后繼有人,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產權的保護。
不斷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經費投入和隊伍建設,應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納入財政預算,給予經費保障。特別是對列入省級、青島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項目應該安排適當的配套資金。同時,通過政策引導等措施,鼓勵個人、企業和社會團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進行資助。
另外,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等公共文化機構應積極開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和展示。各級各類學校應利用優秀的、體現民族精神與民間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開展教學活動。鼓勵和支持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媒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保護工作進行宣傳展示。
文/圖 記者 張雪松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