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多款“
匿名社交軟件”走紅。記者調查發現,因為是匿名,網友可以在這種軟件上暢所欲言,發泄不滿,“匿名社交軟件”受到越來越多網友的青睞。有的市民認為是匿名發表言論,自己就不用承擔責任,因此言辭激烈,甚至
泄露他人隱私。對此,律師表示,雖然是匿名的,但對于侮辱、誹謗他人聲譽、泄露他人隱私的行為,國家法律仍是嚴格禁止的;情節嚴重的,還要追究其刑事責任。
匿名發泄情緒分享經歷,市民稱不錯 8月2日上午,記者見到了家住濰城區三友華錦苑小區的譚女士,她最近在使用一款匿名社交軟件。譚女士向記者表示,之前一段時間因為工作和生活壓力大,她有一些難言之隱。最近幾天,她發現周圍一些朋友在使用各種匿名社交軟件,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她也下載了一款,用來宣泄自己的情緒。
譚女士告訴記者,經過一段時間的使用,她發現這款匿名社交軟件和其他軟件不同,由于是匿名,并不透露自己的真實身份,她可以肆無忌憚地在上面發布一些自己或同事生活和工作上的事情,同時還能獲得其他網友的一些建議。
譚女士覺得自己的不良情緒得到了宣泄,還獲得了一定的幫助。“在宣泄的同時,我也分享了其他人的一些經歷和故事,我感覺這種軟件挺不錯的。”譚女士說,這樣的聊天方式不僅使得聊天人有了“隱身衣”,還能滿足不少人的新鮮感和好奇心。但在聊天的過程中有一些網友的謾罵,還有一些人身攻擊和隱私爆料。
認為不用擔責任,有人泄露他人隱私 隨后,記者在手機中搜索發現,匿名社交軟件種類繁多,像秘密、烏鴉、bibi、嘰嘰等軟件讓人眼花繚亂,有的軟件需要用手機號碼注冊,有的可以直接進行體驗,最重要的是可以匿名發表言論,之后還可以分享這些言論。
記者隨機挑選了“秘密”和“嘰嘰”這兩款匿名社交軟件進行下載,打開后發現,這兩款軟件不僅可以發布自己的“秘密”或者“嘰嘰”,還可以看到其他匿名用戶的“吐槽”。這些“吐槽”內容是自己工作和生活的經歷、情緒的宣泄和向他人的告白等,其中包括一些他人的隱私和較為粗俗的語言。
記者在這兩款軟件發表的言論中看到,“強總和灝總不得不說的事大家想知道不?”“X蕾和X明的關系是……”勾起了不少用戶的好奇心,紛紛追問和評論。此外,還有一些謾罵言論,如“你XX就不是個男人”等等。
記者采訪發現,使用這種匿名社交軟件的人很多,其中多是年輕人。正在使用一款匿名社交軟件的高先生說,他也是最近才使用這種聊天軟件的。雖然有時會透露一些他人的隱私,但是由于是匿名的,因此他覺得就算是泄露隱私或者發布謾罵信息也不會承擔相應的責任。而家住城區東方世紀城小區的陳女士則認為,其中一些言論太過自由,對他人有人身攻擊或者爆料他人隱私,不應該隨意發布,應把握一定的尺度和限度。
◎律師
匿名誹謗也會追責 對于此事,山東求是和信律師事務所律師成強認為,憲法和法律保護公民個人的言論自由,但是這必須是在公民遵守法律的前提下。對于侮辱、誹謗他人的聲譽、泄露他人隱私的行為,即使是匿名,國家法律也是嚴格禁止的。
成強告訴記者,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出臺的《關于辦理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明確規定,明知是捏造的損害他人名譽的事實,還在信息網絡上散布,情節嚴重的,以“捏造事實誹謗他人”論。例如,同一條誹謗信息實際被點擊、瀏覽次數達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轉發次數達到500次以上,就要追究其刑事責任。因此,不管是否是匿名,市民在網絡上發表言論、發帖子,都必須尊重事實,不信謠、不傳謠,否則要追究責任人的民事責任;情節嚴重的,要追究其刑事責任。 記者 王路欣
[編輯: 李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