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張楓逸 時值7月,清華大學新一批教師續任解聘工作已經完成。因為之前簽訂合同中規定“就職9年未評職稱的老師必須離職”,從2004年起任講師的方艷華如今已到了“非升即走”的最后期限。此事引發學生熱議,五天里,幫助方艷華請愿留任的畢業生來信有50多封。(7月28日《中國青年報》) 不僅是清華大學,眼下“非升即走”的制度在國內各大高校均已施行。其核心理念就是“分級流動、末位淘汰”,教師在約定聘期內不能向上一級晉升職稱則不予續聘。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通過制度設計鼓勵競爭、促進流動,保證最優秀的師資力量,如是初衷無可厚非。
然而,問題在于現行高校職稱評定標準中,起決定作用的還是學術論文和科研成果。對于那些由于承擔了比較多的教學任務,沒有時間和精力兼顧科研工作的教師來說,這樣的職稱評定本就不公平,以此決定其去留更是難以服眾。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在學術上的成果或許可以通過幾篇論文反映,但其教學能力如何,有沒有真正讓學生學到知識,這些卻無法從現行職稱評定中得以體現,而教書育人才是教師最本職的工作。
科研、教學和社會服務并稱為高等教育的三大功能,但長期以來國內一些高校“重科研輕教學”現象十分普遍。學校把主要精力放在抓科研、爭課題、搞經費、上名次方面,放松教學管理和改革;一些教師也整天忙于搞科研、做論文,甚至不惜抄襲造假來晉升職稱,不僅影響了正常的教學秩序和人才培養,也嚴重損害了教師隊伍的形象。可以想見,拿職稱評定綁架教師去留,必將進一步導致科研和教學之間的失衡,乃至誤傷那些淡泊名利、潛心教學的教師。
前些年,《中國青年報》進行過一項調查,54.6%的人贊成取消職稱評審。其實,人們希望取消的不是職稱評審本身,而是重論文輕能力的畸形評價機制。北京協和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院長黃建始曾斷言,“如果按照現在的體制,林巧稚都評不上教授職稱,因為她也沒發表幾篇文章。可如果整天操心職稱,她也做不成名醫。”同理,倘若方艷華等也一門心思撲在做論文、評職稱上,也不會受到學生如此喜愛,甚至因為其被解聘而自發向校方請愿。
此前,武漢大學等高校為鼓勵優秀教師潛心一線教學,探索設立“教學型教授”、“教學型副教授”,一度引發社會熱議。不過,從“非升即走”的人事制度來看,“教學型教授”的待遇并沒有照進現實,科研和論文依舊是一線教師不能承受之重。誠然,我們需要淘汰機制來優化教師隊伍,提高積極性、主動性,但評價指標不應是單一的,而應有多個維度。對于學術型教師,可以看其學術水平,科研成果 ;對于教學型教師,則應把評價權交給學生,讓潛心培養學生的優秀教師也能得到認可。只有開辟雙通道,才能科學準確地衡量出教師的真實能力和水平,真正實現能者上、庸者下,讓每位教師在適合自己的舞臺施展才能。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925eat.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