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 人力車:1869年,日本發明人力車,約在1898年至1899年間進入青島,青島人稱其為東洋車。1914年日占青島時達到1700余輛,上世紀30年代初到40年代末成為主要交通工具。當時市區設有30多處車場 ,車夫們一般每天清晨六點取車,一直到深夜,終年大街小巷奔跑。新中國成立后,人力車作為人壓迫人的運輸工具,被徹底取締。
地排車:青島建置前就作為民間運輸工具使用,上世紀20年代開始盛行,青島人把它喊作“大車”。政府有為此類車專門鋪裝的“車軌路”。車夫收入較低,靠賣苦力養家糊口。直至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地排車才全部被機動車所替。
自行車:自行車隨德國殖民者傳入青島,青島老百姓稱其為“不吃草的小毛驢”或“鐵驢”。1914年,商人曹海泉在山西路24號設立同泰車行,上世紀七八十年代 ,“大金鹿”是青島新人結婚的“三大件”(自行車、手表、縫紉機)之首。
馬車 1897年德占青島后,馬車應城市發展和客運需求出現,加上適應青島高低起伏的丘陵地貌和崎嶇不平的道路,成為最適宜的交通工具。此時,歐式拉客馬車也傳入青島。開始僅為德人使用,1914年日德戰爭后中國人開辦的馬車行便多為中國式,這種雙駕馬車成為青島的特色之一。馬車以價格低廉受平民喜歡,但在安全、衛生、物價等因素影響下,到上世紀40年代,隨著公共
汽車普及,馬車慢慢銷聲匿跡。
汽車 德占青島后,開始在城區進行道路建設。1901年前后 ,德國總督以兩輛汽車代替歐式傳統馬車,青島成為山東最早有汽車通行的城市。青島人稱汽車為機動車或機器車。1914年日占青島時,車行漸多,開始在青島經營汽車營運業。1950年10月,青島市人民政府接管了市區公共交通,全面整治、發展。青島在上世紀50年代和上世紀80年代曾短暫使用的燒炭汽車和柴油汽車也因動力不足、燃料問題等因素很快就淘汰了。1960年10月21日青島無軌電車正式通車。到上世紀80年代 ,全市擁有各種客貨汽車29400多輛,現今,公交車、私家車已成為青島市民的主流交通工具。
文/本報記者 張文艷 實習生 謝萌萌 圖/青島市檔案館提供(署名除外)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