售樓處“瘦身”不是個別現象 “以前售樓處一般選在項目底商 、物業用房,裝修也很講究,購房者可以在現場了解到很多樓盤信息,可以看樣板間對產品產生直觀印象,還可以在工地上轉轉了解工程進度。”克而瑞信息集團高級分析師張斌說,現在很多售樓處一改富麗堂皇的形象,更多地做到簡約實用,現在售樓處“瘦身”不是個別現象。
售樓處“瘦身”,說明硬件方面變得低調,實際上,售樓處營銷人員配備也在縮減。“以前一到售樓處,幾個置業顧問圍上來,至少專人詳細講解,現在經常是‘一對多’,像景點的導游。”市民李先生說,“一些售樓處的職業顧問都是兼職,一問三不知,業務太差了。”
“ 可以說 ,營銷費用是全面縮減的,能省就省。”一家房企的項目負責人商先生說,“去年樓市好光景一去不復返,幾乎所有開發商都減少了營銷支出,包括廣告投放、印刷物料以及售樓處運營成本 。”
“需要指出的是,市區主干道旁邊想蓋棟售樓處,主管部門開這個口也很難,因為開盤時可能來幾百人,很容易造成交通堵塞。”張斌說,還是租個房子方便。
原因分析
售樓處賣房功能日漸弱化 一家不動產顧問機構副總經理辛先生說,現在銀行開發貸卡得死,條件審核非常嚴格,很多開發商貸不到款,只好把土地和房子再抵押一次。“錢還是不夠用,只好通過民間借貸來融資。”辛先生說,在這種情況下,房企普遍過上了緊日子。同樣,購房者貸款同樣困難,沒錢買房,樓市降溫。開發商回款慢,便通過降價促銷的方式加快資金回籠,而越降價便越加重觀望氛圍,房子賣得更慢,房企更加缺錢。“陷入了一個怪圈。”
“以前行情好時,開發商還蓋好6棟,先賣4棟,現在巴不得有多少賣多少,捂盤惜售的很好了。”張斌說,“另外,開工減速了,不急于推向市場,減少成本。經歷了去年的瘋狂成交,很多開發商砸錢拿地,土地儲備了不少。今年拿地激情完全是另一種光景,成交少了,溢價率下來了。”
實際上,在開盤前開發商都是比較缺錢的,開盤后一到兩個月,到賬的錢還非常有限,開發商的資金壓力無法得到有效緩解。于是,在市場不被看好時,開發商不敢多砸錢到營銷環節,而這段時期,恰恰是需要賣力推銷的時間節點。“幾天來,一家房企大鱷搞降價,居然通過請人上馬路舉牌子的低級營銷手段,這種方式是最省錢的,不過大多數開發商好久沒用了。”一家房地產代理公司的張經理說。
從建設到裝修一個頗具規模的售樓處,需要花多少錢?一名業內人士以中海銀海一號和諾沙灣的售樓處為例,稱這一個售樓處需要3000萬元。歡樂濱海城近日一個售樓處賣了6000萬元,這些售樓處堪稱“土豪”,在樓市火爆的時候,這些售樓處成為被模仿的對象。而在今年,大量售樓處只是僅僅租用一間商鋪,一年只需要花費 50萬到100萬的租金,再上檔次,也難超過200萬元。
“
瘦樓處”的大量出現,其實是偶然中的必然。說是偶然,那是因為碰上了這個樓市“小年”,開發商必須千方百計降低成本。而深層次的原因,是來自線上的沖擊。這和大量商場、實體書店的衰落如出一轍。
“售樓處不再是置業顧問和購房者的精神堡壘,現在購房者更多地通過網站了解樓盤信息,參加團購、秒殺活動,售樓處的賣房功能明顯削弱了。”不動產顧問機構的副總經理辛先生說,以前賣房子的渠道很少,太過依賴售樓處,現在連開盤都不一定在售樓處,它就漸漸地演變成一個體驗店。“開發商也更多地把錢分流到了網絡,建設好網上售樓處,實體店雖然會長期存在,但肯定要壓縮規模。” 文/圖 記者 劉樂芳
(來源:半島網-城市信報)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