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漢翔在侄家村拆遷工地上。
“沒想到一開始就跟拆遷‘干’上了!”站在一堆瓦礫中,趙漢翔感慨著,去年大學畢業(yè)后他原本已經(jīng)被香港浸會大學傳媒專業(yè)錄取,可以去讀研,但他選擇來到濟南市歷城區(qū)姬家村當了支書助理,而在濟南華山湖的拆遷工地上,他已經(jīng)待了近一年的時間。
文/片 本報記者 尹明亮
為了“接地氣”
選擇當村官 “從姬家到王保,再來到侄家,已習慣這個和村民打交道的活了。”濟南華山腳下侄家村的一處民房便是趙漢翔的辦公室,正值中午,同事們休息去了,趙漢翔吃過午飯也在這個僅靠山根的村子里逛著,而在去年的這個時候,他正在猶豫著是要當村官還是去香港讀研。
“老家雖是農村,但自小便是在濟南市區(qū)長大,大學時在電臺做了三年嘉賓,當時很多人的評價是‘夸夸其談’,感受最深的還是對社會的不了解,最需要的還是要接觸‘地氣’。”于是,2013年畢業(yè)后,趙漢翔便出現(xiàn)在了華山腳下的一個個村落里。
走在村里,見到每一個同事,趙漢翔要么喊著“哥哥”,要么叫著“姐姐”,這位90后的小伙子依舊帶著一些青澀,但在同事們的眼里,趙漢翔并沒有看上去的那么文弱。“
大學生剛來時沒指望上他們,但沒想到內勤、外勤干得都不錯,村里原本雜亂的各種拆遷檔案也被整得井井有條。”王保村村主任王定金說。
拆遷半年多
結識了不少朋友 “幫村民搬家,臘月里穿著軍大衣跟著挖掘機拆房子、滿村里跑來跑去丈量東西,有點累,但也沒感覺有什么干得了、干不了的。”在幾乎已經(jīng)拆遷完畢的王保村,看著一片廢墟,趙漢翔覺得反而有些親切,“這都算是工作的成果。”
在居委會大院里,見到相熟的村民,趙漢翔一如從前招呼著,在這里拆遷半年多,他也結識了不少朋友,“剛來的時候,看到村民們帶著情緒就有些尷尬,但相處后覺得他們其實人都挺好,其實每個村民都有自己的故事。”走在王保村里,趙漢翔又說起了一位大爺家里的甜石榴。看到跑來跑去的流浪狗,他也想起一位村民簽拆遷協(xié)議前為自家賣掉的大黑狗大哭了一場。
“每天與村民工作生活在一起,他們的故事其實也感染著我們每一個人。”趙漢翔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