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 在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中,姓氏特色是最鮮明的文化現象之一。它綿延千年,歷經滄桑 ,世代流傳。各個姓氏在漫長的
歷史發展過程中,有的漸漸銷聲匿跡,有的枝繁葉茂 ,歷久彌新。但可惜的是,現在很多年輕人,有自己的網名、英文名等各種時髦稱呼,對自己的姓氏起源、發展都一知半解,只有那些老一輩的人在努力修繕家譜,尋找根源,努力在自己繁衍百年千年的家族史中給自己留下一個位置。近日,記者將探尋
膠州幾大姓氏家族,了解他們鮮為人知的那些故事。
在膠州,有很多張姓人士,但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的張姓來源。據了解,膠州一共有三個主要的張氏,一是曹汶張,北宋元佑(1086~1095)年間,南直隸清河縣張公遷居膠州南鄉(原膠南市境內),在漕汶河東的河灘地上開荒種地,后來在此安家落戶,逐漸形成了一個曹汶村。明清以來曹汶張姓家族人口繁盛 ,支派遷徙各處,在膠州政治、經濟、文化諸方面有著巨大影響,世稱曹汶張;二是河榮張,河榮張始祖諱文綱永樂二年(1404)自樂陵徙膠西占籍河榮社(今膠州東部),自明清以來,人丁興旺,分布廣泛,是最早占籍河榮社的張姓家族,故稱河榮張;三是
松山張氏,松山張氏祖先于明初自濰縣遷至膠州松山(今張家樓鎮松山子村)居住。本文主要講的就是松山張氏。
松山張氏人才輩出 據了解,松山張氏,自其二世起,家族中人才輩出,明清兩朝顯赫。先后出進士5人、舉人5人、貢生16人。張銘、張大年、張懋熺、張懋煌、張謙宜等皆出類拔萃、名聞一時。數代官宦之家,后裔人丁興旺,分支眾多,遍布膠州、原膠南、高密、莒縣、即墨各地。
松山張氏始祖張士寬明朝初年由山東萊州府濰縣挑擔遷居土地貧瘠的膠州南鄉(原膠南境內)鐵橛山之西南鄉松山子,家境困難也讓兒子張整(膠州志有記載)發奮讀書,明洪武17年舉茂才異等(茂才西漢稱秀才,東漢避漢光武帝劉秀之諱改稱茂才,又常稱作“茂才異等”),選授浙江嘉善縣丞。從此開始松山張氏明清兩代考取5名進士(其中1名武進士)。九世祖張謙宜少年時代便“以詩名負其雄才推到一世”,他博學好古,六十歲中進士,成就了雍正皇帝和著名詩書畫大家高風翰,成為清朝著名經學家、方志學家、文學理論家、古文學家和詩人。張謙宜著作很多,除當世編輯成集外,“未及纂錄者凡數百卷”,他的著作內容包括經史、地理、詩文、理論、方志、傳記、譜碟等,數量之大,范圍之廣,在明清山東學者中也是少見。從張謙宜身上可以看出松山張氏文化深厚。雖然600多年過去了,松山張氏后人發奮學習成才不計其數,上世紀80年代有兩人考取中國社科院博士后,并留院工作。張氏家族的家風就是“讀書好書傳后人”,他們這一代人一直秉承老祖宗的觀念,用家訓從嚴要求自己,松山張氏家族出了很多名人,也正是得益于這種家族文化。
為官清廉愛民,嚴謹處事 松山張氏的家風已有600多年歷史,影響一代又一代,培養昂揚向上、遵紀守法、淡泊名利 、和諧溫暖的氛圍。
松山張氏歷代做官的人多,從明嘉慶年間的張銘到清道光年間張騰甲在朝廷任職的12人,五品以上官員6人,康熙年間張謙宜在禮部主政,南書房行走,并為康熙四子雍正、十四子講經,是雍王府的貴客,當時求張謙宜說情辦事的人很多,他一概拒絕,成為朝廷佳話,康熙知道他的清廉御賜“山對舊書”齋額,和“山東學究”匾額。
五世祖張銘戶部主事,負責江西九江關稅,以“卓厲廉明”著聞,正值嚴嵩擅權,他潔身自好,拒絕籠絡,降職為州同,后又升河間同知,卸任歸鄉時,行李簡陋,死后大學士劉鴻訓撰墓志,工部尚書鐘羽正撰行狀,御史劉國縉作傳,副使姜廷瑤立碑,葬禮相當隆重。六世祖張汝士河南泌陽知縣為官剛正自持,惠及百姓,權勢不敢一私相逼,以政績顯著遷戶部主事,晚年回家樂善好施,宗族和睦。當代已經退休的膠州、黃島、原膠南縣處級松山張氏后人老干部,重視家風建設,在教育管理子女和家人方面帶好頭,崇尚正派、健康、積極的家風,摒棄歪門邪道、丑陋、消極的家風,弘揚社會正氣。
做人剛正不阿,樂善好施 對于家鄉的慈善事業,松山張氏家族也當仁不讓,在朝廷做官者有多人受到朝廷誥封。張榴征在外性孝友(對父母孝順,對兄弟有愛),少時徒步千里奔母葬,待人接物“謙讓五所矜”,明末農民軍久聞其名,相約不犯其門。張大年明亡后辭職歸里,聚徒授業,順治十年膠鎮營總兵海時行兵變,罵賊父子雙殉難。張懋煌辭官歸里,友人有借其債契百余紙,他始終沒有提及。
松山張氏家風流傳久遠,影響廣泛,現代人從長輩那里得益很多,接受慷慨無私,樂于奉獻,勤奮上進,禮讓謙虛之風的熏陶很深,舉手投足間就能透出高雅淡定的風格。從古到今成為當地慈善家的處處都有,青島隆海集團董事長張增惠熱心慈善及教育事業,自己拿出2000萬元成立隆海助學基金,授予中華慈善事業突出貢獻個人,愛心中國第二屆中華慈善大使。
家風是一個人精神成長的重要源頭。有什么樣的家風,家庭成員往往就有什么樣的做事態度、為人處世的風格。對于不少人來說,家風會影響甚至決定他的一生。
文/圖 記者 劉靜 本報通訊員 張炳旭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李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