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鵲山村共有536口人,一年到頭在家里的只有100來人,年齡也都在45歲以上。這些“老頭老太太”承擔著照看接送全村兒童上學、侍弄全村800來畝莊稼的任務。
“年輕人能出去的都出去打工了。”孫道剛說,雖然說是出去打工,卻也始終沒有離開孫村周圍。年輕些的到周邊的燈具廠、啤酒廠、泡沫廠打工,上點歲數的大多到濟南當環衛工、保潔員。
同樣的情況不止發生在逯家鵲山村,周圍的莊科、王家鵲山、趙家鵲山等村莊,在白天也是一樣的沉寂,一樣難見年輕人。
“外邊規矩多,
還是村里人熱乎”
在千佛山公園,忙碌之余,逯家鵲山村的環衛工們也會偶爾坐在公園的長椅上休息聊天。62歲的張道明從衣兜里摸出一支皺巴巴的香煙在鼻前輕嗅。公園不允許抽煙,他只能這樣解解悶。
“外面規矩多。”張道明說,掙著這份錢就得遵守規矩,在遭遇不少游客的白眼時,他和村民們也學會了忍耐。
“有時你在他們前面掃地,他們就不高興,捂著鼻子走開不算啥,瞪眼睛罵我們的也有。”張道明說,哪天不穿工作服在游客面前撿拾垃圾,還會被當成“撿破爛的”。
嘆了口氣,張道明低頭抱起一堆樹葉塞到桶里,他說想起這種感覺就挺難受。“走工”快四年,他覺得還是“村里人熱乎”,但早出晚歸的日子讓他忽然想起,“熱乎的村里人”自己這幾年接觸得并不多。
“供養”孩子上了大學算不算成功?如果是在幾年前,村民們對孩子上了大學的家庭肯定會豎起大拇指,但走工后接觸得多了,他們才知道大學生也會找不到工作。
張愛軍的女兒今年考入濟南一所高校,他覺得大學也許并不是孩子學業的終點。“孩子還想讀研,聽說以后上研究生都得自費了。”他說著皺起了眉頭。
農忙時節,他們會找人“頂自己的班”,抽身回家忙碌。但對于土地,他們感覺有些“復雜”。
60歲的付德來說,村里一人一畝半地,都是澆不上水的山田,碰上天旱,就算忙碌大半年收獲的糧食還頂不了上的肥料錢。“年輕人沒人干,我們這上了年紀的也覺得外出務工劃算。”(張泰來 王興飛 實習生 袁紅)
[編輯: 張珍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