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出去打工,孩子在學校,白天在鵲山村,能見到的多是上了歲數的老人。(張泰來 攝)
“走工”的村民正在景區里保潔。 (王興飛 攝)
■“走工”快四年,他覺得還是“村里人熱乎”,但早出晚歸的日子讓他忽然想起,“熱乎的村里人”自己這幾年接觸得并不多。
■“供養”孩子上了大學算不算成功?“走工”后接觸得多了,他們才知道大學生也會找不到工作。
白天的村子是個啥樣子?最近村里有啥新鮮事?本應脫口而出的答案,但山東濟南高新區巨野河街道逯家鵲山村的不少村民卻答不上來。“走工”打破了村莊固有的生活節奏,頂著晨星進城,乘著暮色回村的生活漸成村民常態。
在
城市和村莊間奔忙多年,村民們對城市還沒熟悉太多,對村子和土地卻感覺越來越陌生。有人說,他們熟悉的,只剩下面包車在公路上的顛簸了。
66歲母親和45歲兒子
一起“走工”
早上5點40分,漆黑一團的逯家鵲山村北口被駛來的面包車燈光照亮,十多名等車的村民在夜色中顯露出來,每天他們都要在這兒乘車,到35公里外的千佛山公園,當環衛工打掃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