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7點前必須到達并開始工作的規定,讓
走工村民大都選擇在早上5點前早早起床,吃完荷包蛋都不常有的一碗面條后匆匆啟程。
45歲的村民張愛軍是面包車駕駛員,每天除了接送走工村民外,他也干著一天工資只有40元、不提供午餐的公園保潔工作。
有了這40元,張愛軍就賺回了往返的油錢。2011年,他花了近5萬元買了車,保潔員們的管理方——一家物業公司每天支付給他120元的往返租車費,就成了他的“純收入”。
66歲的趙學英是張愛軍的母親,和兒子一樣也加入走工行列。“60來歲年齡不算大,能干農活,這活干起來也不費力。”在千佛山公園趙學英操起手里的鐵耙子收攏著綠化帶上的層層落葉說,村里和她年齡差不多的都干著走工的活。
和趙學英一起清理落葉的還有村里的9位走工村民。“到今年7月,我就干滿4個年頭了。”從最早一個月拿900元,到后來的950元、1050元和1200元,57歲的王志鳳對每次漲工資都記憶深刻。
“錢還是有點少。”王志鳳說村里有很多走工干建筑的,女的工資每天最少也能拿60元,男的一般也80元往上。但一分錢一分活,自己干的這活不算累還穩定,還挑啥?
“就是太穩定啦!每天都得來,大年初一也不行。”王志鳳說著把懷里的樹葉投入垃圾箱,里面樹葉有些滿,她用雙手使勁壓了壓。
由于公園每天都需要保潔,他們一年的工作幾乎沒有假期,趕上農忙或者想要休息,他們只能找其他村民“頂班”。
人可以停,但班不能停。”王志鳳說,找人頂班得給人家40元,還都是給現錢,且農忙時人也不好找。
對59歲的李共藍而言,能和63歲的丈夫孫英石一起出來工作,在六七年前自己都“不敢想”。“以前女的都是守著家和地過日子,哪有出來掙錢的?”李共藍說,如今老兩口一個月能拿2400元錢,生活上確實改善了不少。
白天進村走一圈,
只見到6個人
下午3點多鐘的逯家鵲山村,遠處是被切削過的山頭,近處是高低錯落的民房。時間已經是農歷的臘月,這里卻沒有忙碌過年的氣氛。相反,在霧靄的籠罩下,除了一兩聲犬吠,再難聽到其它聲響。
村西的一條胡同里,兩位年過七十的老太太站在門口,有一句沒一句地交談著,雖然各自貼著對方的耳朵,她們的交談聽起來還像是喊話。
“我不認識你啊!你們是去誰家?不知道路,我帶你去啊!不找人啊,那你們去我家坐坐吧!”看見人來,老太太熱情地打招呼,離開了老遠,還不停地揮手。
在村里轉了個遍,也只見到了6個人,每一個年齡都在55歲以上。
村支書孫道剛說,白天村里冷清,到了晚上就熱鬧了,因為一到6點,村里外出打工的人就陸續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