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榕博
18日,我省首部治理餐廚垃圾的地方法規《山東省餐廚廢棄物管理辦法(草案)》,正式面向社會征求意見,這不僅意味著餐廚垃圾治理的立法程序進入實質階段,也意味著解決困擾百姓健康多年的“地溝油”、“泔水豬”等問題,未來將有具體的法律依據。(本報今日A10版) 實際上,出臺類似法規的省份不止山東一個。旁觀別的省份的做法,不少地方在治理餐廚垃圾時,規定了統一的餐廚垃圾回收企業,設定了統一的回收價格、統一的回收處理標準體系,以及統一的運輸圖標、處理技術,甚至財政撥款、土地規劃等,也都由地方行政首長統一安排。一句話,依靠行政力量和地方法規,“壟斷”了合法的餐廚垃圾流通渠道。
令人擔心的是,單靠制定幾項規定和設立幾家回收企業,散落于民間的“油”擊隊、“拉”圾場恐怕很難根除。按照市場的邏輯,如果餐館的用油成本始終居高不下,養殖業依舊賺少賠多,餐飲企業、養殖企業仍有鋌而走險使用“地溝油”、“泔水”的沖動。這種擔心也并非聳人聽聞。據報道,武漢市每天產生的餐廚垃圾達1400噸左右,但環保回收企業每天回收的垃圾不足100噸,大量餐廚垃圾仍流入黑市,而合法的回收企業卻“吃不飽”,還是要靠財政“補貼”生活。雖然山東尚未實施新的餐廚垃圾回收處理辦法,但其他省份出現的問題同樣值得警醒。
實際上,要想建立有效的餐廚垃圾處理市場,運用法律法規對其進行規范、健全和標準化很有必要,但已有的流通鏈條同樣是不容忽視的。從記者采訪調查的情況來看,要讓所有的餐飲企業都心甘情愿“上繳”手中的“泔水”,還是得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在嚴厲打擊非法餐廚垃圾利益鏈的同時,還要鼓勵正規回收企業增強自身的吸引力,通過技術革新增加處理餐廚垃圾所產生的附加值,進而提高回收價格,改善服務水平,用市場的邏輯切斷餐廚垃圾回收的非法途徑。(作者為本報時政中心記者)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925eat.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