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想自己是不是哪里做錯了?為什么做了這么多事反而還會被求助者當成“騙子”? ——王明殿
有時我會反思自己發的那條救命微博,如果沒有這條微博,姐姐會是什么樣子?——蔣寶娣
我有一種擔憂,就是社會上的好心人是有很多,可我們總是這樣運作,大家會不會有麻木的一天?—— 楊曉明
試點工作確實給民間慈善組織松了綁,但門檻還是有些高,程序不夠簡化、細化。 —— 李寶峰
王明殿救助過一些貧困兒童
慈善和行騙本是一對風馬牛不相及的詞,可現實生活中,這兩個詞常常會被聯系到一起。在一些民間慈善活動中,卷入漩渦的各方會被冠上騙子的名號,這讓民間慈善變得步履維艱。
59歲的王明殿是青島著名的行善者,可在現實生活中,有人說他是騙子。
25歲的蔣寶娣的姐姐得了白血病,可在求助過程中,有人說她是騙子。
從事民間慈善的組織堅持將愛心衣物運往偏遠山區,可在采訪時,他們不愿透露組織名稱,原因很簡單,還沒有注冊。
行善者、求助者、慈善組織,民間慈善活動的三方成了騙子,聽起來有些可笑,細究起來,實在耐人尋味。社會如同萬花筒,是什么原因讓原本好好的民間活動變了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