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上勞作
漁業加工為主,人均收入很高
島上居民生活簡單,肖圣軍從小在島上生活,除了出島上學,大多數時間都是待在島上。他喜歡島上的生活,雖然為了孩子上學,他已經在膠南買了房子,但在膠南待一段時間,他就要回到島上住上兩天。“回到島上,感覺心里也踏實。”
隨著島上年輕人上學、工作離開海島,待在島上養魚、勞作的多是50歲以上的老人和婦女,年輕壯勞力常年在外出海打魚。海島特殊的地形,使得晾曬干海產品具備難得優勢。“剛捕撈上來的海鮮,稍微加工就晾曬在島上的巖石上。秋天是最好的季節——蒼蠅不招、蚊蟲不咬,晾曬在巖石上的海鮮,光線充足,海風吹得恰到好處。曬制出來的干海鮮味道特別,一嘗就不一樣。”村里晾曬加工的海參、海米、墨魚、小干魚、海蜇等產品已成功打入膠南市區及周邊縣市。
島上漁業加工產業的發展很快。據了解,目前,島上從事漁業加工的業戶已達30余家,年經營收入在50萬元以上,有一些收入在百萬元以上。在靠近岸邊的碼頭上,矗立著幾座冰庫,專門用來儲存海鮮。此外,村里擁有進行遠洋作業的150馬力以上漁船98艘,其中最大的420馬力,發展為膠南市大馬力漁船數量最多的村,2010年的時候,村里海洋漁業總收入達1.3億元。
據了解,村里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很高,居民雖然在島上居住,但多數都在膠南等市區購買了商品房。要說村里誰最能,那要數村支書了,雖然記者沒有見到本人,但據村民介紹,村支書很能干,是島上出名的能人,不光經營加工海鮮,還開展多個產業,是個千萬富翁。
島上的生活令外人神往,也吸引了一些上島游客。環繞海島走一圈,山巖陡峭,有許多奇險的景致 ,也有多處適宜執竿垂釣的好地方。在島的南側,礁石嶙峋、山巖陡峭,不少驢友用來作為難得的攀巖地方。
在前往齋堂島的途中,瑯琊鎮的工作人員提醒記者,“齋堂島上資源保護相對完整,原生態的資源留下的多。我們感覺,在條件不成熟的情況下,不開發就是對它最大的保護。”在齋堂島村里,確實有一家“齋堂島度假村”,這個度假村的投資者是日照人,但開發資金不足,整個旅游區內的資源尚未開發,游人稀少,只有一部分喜歡探險的驢友,通過網絡前往齋堂島探險游玩。
島上漁民為了多吸引游客,收拾出自家的屋子開了“漁家宴”,開辦了家庭旅館。據介紹,島上共建有漁家宴、家庭旅館15家,專門為外面來的客人提供方便。可記者在島上停留半日,不曾發現一個游客逗留,這跟島上“魚正肥蝦正美”的季節很不相符。
在前往島上的游船上,船長肖先生告訴記者,“雖然每天發船,但只在節日的時候接點游客,核載50人的大船每次都坐不滿人。”
◎孤島不孤
吃自來水,坐公交船
雖然小島是孤立的,但島上居民過的并不是原始人的生活,跟陸上居民生活沒啥兩樣 。“島上居民咋吃水?”2007年,膠南市投資 600多萬元,鋪設海底電纜和供水管道,為齋堂島居民解決了祖祖輩輩吃水難 、用電難的問題。可在這之前,島民只靠著幾口老井吃水 ,水質差不說,遇到旱天還經常斷水。島上通上了電,通訊基站也扯到了島上,有了錢的居民還能上網、看電視。
剛進海島,游客能夠清楚看到隔著海面,兩個基站之間拉長的線纜。在島上撥打電話,跟陸地撥打一樣,沒啥區別,即使穿梭在山林里面,手機信號也很足。島上的老人多,為了滿足老人娛樂,村里投錢建了兩個小廣場。但島上居民的生活成本還是比陸地要高,因為蔬菜、水果、面粉全部要從陸地運到島上,成本也就相應增加。
島民出行也是個大事,在“公交船”沒有開通之前,島民出行要看天氣,家家戶戶備有小漁船。自從去年“公交船”開通后,島民只需交1塊錢,跟咱們坐公交車一樣,坐上大輪船就能往來島上。“公交船”一天往來18趟,保證了島上居民能夠來去自由。“1塊錢只是針對島民,對外游客是10塊錢每人次。”
有時候船上乘客只有一兩個人,輪船照樣按點兒發。而這艘輪船的核載人數是50人,“這艘船是去年引入,政府投資建設,島上村委給村民補貼,象征性向村民收取1塊錢。”王主任介紹。
離開島的時候,村口的一位老人正凝望著海面,長長的釣竿垂在海面,享受著悠然的海島時光。
版權稿件,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