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邱偉方說,青島公交集團計劃于今年新增65部10.5米柴油車輛,新開通4條公交線路投放到海底隧道線路規劃中,以解決主城區與黃島區的居民出行難題。“目前已確定的線路是:線路一,中山公園——薛家島北海船舶重工,線路長度約13公里,配車14部;線路二,青島長途汽車站——薛家島北海船舶重工,線路長度約15公里,配車17部;線路三,臺東——薛家島北海船舶重工,線路長度約13公里,配車14部;線路四,青島火車站——山東科技大學,線路長度約20公里,配車20部。”
橋隧縮短城鄉差距,也拉近了人的距離
海灣大橋、海底隧道的貫通,從此讓青島變小,半小時內可以到達七區中任意兩區,同時,也讓青島變大,橋隧突破了地域界限。七區五市的行政區劃沒有改變,但地理上的概念將被重新書寫。一橋一隧,串起了一個“大青島”。
然而,在不少人看來,相比下面的五個市,生活在主城區的人有種潛在的心理優越感。這種狹隘的地域觀念,無疑會束縛青島發展的腳步。在市政協委員徐葆茹看來,地域觀念的形成有多種因素促成,交通不便是其中之一。而隨著橋隧貫通串起整個青島市,人們的這種地域觀念會逐漸淡化。
市民單先生是青島即墨人,如今的他已經工作,在他的印象中,讀大學時讓他感觸到 ,不少人有狹隘的青島觀念。“在大學里學生們會有老鄉會、聯誼會等活動,一般都是一個城市、一個地區或一個縣的同學聚在一起,大家加深感情、促進交流。但是,青島去的學生不太一樣,他們是按市區來劃分老鄉會的成員。”單先生說,“比如,市南區的很少與市北區的來往,而平度、膠州等郊區的很少會和城區的一起玩。”
這種現象,在市政協委員徐葆茹看來,應該予以改變。“在不少人眼里,一說青島 ,大家就想到市內四區,其實,青島不僅僅是這四個區。我們還有膠南 、膠州等市,他們都是青島的成員。”徐葆茹說,“橋隧貫通后 ,青島的交通變得更加便利,城區、郊區之間的連接將比以往更加密切,原來地理位置上的疏遠,將因為橋隧而拉近距離。從這個角度講,交流機會的增多,會逐漸淡化人們之間狹隘的區域概念。”
徐葆茹說,除了拉近青島城區與郊區的距離,隨著黃島、膠南、膠州等地成為連接青島與日照、濰坊的重要節點,這里的人們也會逐漸樹立起“青島人”的觀念。“心理上距離的拉近、人們心態的改變,是橋隧貫通后軟效應的體現。”
說說心里話
青島人的自豪應有“大概念”
生活在有山、有海、有品牌的城市,會有一種優越感。所以青島人是自豪的。
自豪的同時卻也萌發出一種“狹隘”。市南人看不起市北的,市北看不起四方,四方看不起李滄……已成為民間一種習慣。于是,生活在黃島、膠南、萊西……這幾個青島郊市的人,更有一種城里人和城外人的概念。有的城里人,居然還笑話城外人不地道的青島口音。
記者采訪了十幾個黃島的居民,卻只有一兩個人說,我就是青島的,更多的采訪對像都是加一句“俺是青島黃島的”。因為膠州灣的阻隔,青島,一個擁有七區五市的都市,在人們的腦海中卻有著涇渭分明的稱呼:黃島人、紅島人、膠南人……
橋通了,隧通了,公交通了,一家人了……青島要發展,離不開衛星城鎮的發展,但發展不能居于一隅。橋隧貫通,帶來了同城化,人們也應有個“大青島”的思維。藍色經濟,讓青島騰飛,也會讓我們思維騰飛。所以,應摒棄狹隘的“青島人的自豪”,我們都是青島人,一家人。 (來源:半島網-城市信報)
版權稿件,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