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青島·全球創投風投大會將于5月7日至8日舉行。本次大會以“創投風投創時代,創新創業創未來—打造高質量資本聚集高地”為主題,由青島市人民政府主辦,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為指導單位,...
“風”起勢來丨復旦教授葛劍雄:“一帶一路”應該量力而行,有所為有所不為
風口財經記者 李紅梅
面對疫情沖擊,“一帶一路”建設顯示出強大韌性和旺盛活力,為全球經濟穩定和增長不斷注入新動能。今年一季度,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非金融類直接投資同比增長5.2%,新簽承包工程合同額同比增長19.4%,中歐班列開行量和發送貨物同比分別增長75%和84%。
在5月7日舉行的2021青島?全球創投風投大會上,復旦大學資深教授葛劍雄發表主題演講,解讀“一帶一路”的歷史背景和前景。葛劍雄表示,“一帶一路”只是借用了絲綢之路的概念,并非絲綢之路的延續或重建,是史無前例的偉大創新,要加強政治、經濟風險管控,從實際出發,量力而行。
絲綢之路的開辟,外界更積極主動
“一帶一路”的全稱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標準的絲綢之路,是指從我國古都長安(今西安)、洛陽,向西經過河西走廊,延伸到撒馬爾罕(中亞古城)。泛化的絲綢之路,是指一切從中國內地延伸到外界的道路。
葛劍雄認為,歷史上的絲綢之路是古代各國各族人民共同開辟的,但外界更積極主動,中國缺乏對外擴張的需求和動力。“絲綢之路”的開通形成了貿易路線,從中獲得利益的主要是外國商人,走私貿易、民間傳播取得實效。“外界大量的文化、特產通過絲綢之路主動傳到中國,但中國幾乎沒有主動利用絲綢之路對外傳播自己的文化。”
“絲綢之路”的概念,是1877年(清代光緒年間)由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提出來的。當時,德國統治者要向東開拓,想從西方修一條鐵路進入中國。李希霍芬第一個考察的地方就是膠州灣,德國由此決定把青島作為遠東海軍基地。此后,李希霍芬考察祁連山,發現古代曾經存在一條主要交通路線,并稱之為“絲綢之路”。
上世紀60年代,日本人發現了“絲綢之路”這個概念的價值,并大力推廣普及。而“海上絲綢之路”的概念,上世紀80年代才由日本學者首先提出來。
“一帶一路”要依靠創新,量力而行
葛劍雄表示,“一帶一路”只是借用了絲綢之路的概念,并非絲綢之路的延續或重建絲綢之路,是史無前例的偉大創新。
“一帶一路”是出于中國主動,而歷史上的絲綢之路是西方主動,這是完全不同的。“一帶一路”是全方位長期的開放、全面多層次的合作,不受歷史上絲綢之路的局限。“一帶一路”要依靠創新,而不是希望從古代找到什么經驗,“古代留給我們更多的是教訓”。
“‘一帶一路’給我們提供了擴大文化影響力的機會,但要以文化產品、文化服務為主,而不是片面地輸出文化。”葛劍雄說,一些游戲軟件及適應國際市場需要的影視產品、音樂制品,還有新開發的含有中國元素、中國價值觀的文化服務,能夠讓人家心甘情愿地接受,還可以掙很多錢。
葛劍雄認為,“一帶一路”作為我們國家一個長期的、戰略性的倡議,必須以發展利益共同體為目標,首先要維護國家利益,同時加強政治、經濟風險管控,從實際出發量力而行,有所為有所不為。“如果再像漢武帝那樣,把中國的錢撒出去,贏得所謂的‘威加四海’,今天絕不可能,而且也不符合我們國家的根本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