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下午2點半,一場由五位加油站小哥和120急救中心一起參與的“救人大戰”在李滄區振華路一加油站上演。最終,在青島市急救中心調度員的專業指揮下,幾位小哥成功救活車主,120將其緊急送到...
青島29萬人會心肺復比肩上海深圳 呼吁更多市民加入培訓隊伍
▲青島39中的開學第一課,同學們正在學習心肺復蘇技能。
文/圖 半島全媒體記者 王鑫鑫齊娟
連日來,半島都市報報道的加油站急救“五人團”靠心肺復蘇技能救回心梗車主一命的新聞引起廣泛關注,急救話題再次成為焦點引人深思。記者通過調查發現,近年來,青島通過市紅十字會救護培訓、市急救中心院前急救培訓和市辦實事“第一響應人”等舉措,著力推進應急救護知識在人民群眾中的普及率。截至2019年年底,全市已有29萬人掌握心肺復蘇技能,比肩上海和深圳。盡管普及率在提高,但公眾主動參與意識不強、培訓后不敢實戰且實戰效果參差不齊等問題依然存在。為此,相關部門呼吁更多的市民加入培訓隊伍,提高急救能力。此外,記者了解到,作為心臟驟停“救命神器”的自動體外除顫儀已在青島大力推廣,截至目前,全市累計配置519臺,其中公共場所60臺。
必要>>>
“黃金四分鐘”內搶救很關鍵
“時間就是生命,小哥們跑贏了死神”“心梗最重要的就是不能錯過黃金搶救時間,我也學習到了”“心肺復蘇這么關鍵,看來我們也應該去培訓了”……網友紛紛表達對急救必要性的看法。國民急救知識的普及率,是判斷一個國家現代化與否的重要標志。四分鐘內是搶救危重患者最重要的時刻,醫學上稱為急救的“黃金四分鐘”,在此時間內,搶救及時、正確,就能挽救生命,反之,患者失去最佳搶救時機,則生命喪失或病情加重。
青島市急救中心培訓科主任王秀玲多年來一直為提高青島急救知識培訓人數而努力。2006年,青島市接受培訓的人數占比還不到1%,近幾年時間,王秀玲和她的團隊建立多種先進培訓模式,開展多個項目,提高了培訓普及率。她介紹,在發達國家,急救能力的培訓非常普遍。如法國的急救培訓普及率為其人口的45%,而德國更是高達80%,美國是40%、英國是30%、日本是25%。
“急救知識的培訓非常重要,青島每年因為心梗或者心臟病去世的不在少數。”王秀玲介紹,危機發生時,有人在現場第一時間對患者實施正確急救,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傷亡。4~6分鐘內救治存活率降至10%,而超過6分鐘救治存活率小于4%。資料顯示80%的心梗病人在發病后死于送往醫院的途中,40%的創傷患者因現場救治不規范或未得到正確的初步急救措施而為后續的院內急救帶來困難。因此,碰到突發急癥或意外傷害的患者,發揮第一目擊者的急救作用對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尤為重要,普及推廣急救醫學知識不僅使群眾在危急時刻能夠更好地自救,而且有能力為他人伸出援手。因此要得到較高生存、康復可能,必然要求第一目擊者先行救治,以彌補反應時間導致的救治間隙。
青島也發生過許多因為得不到及時搶救丟掉生命的例子。某羽毛球館,一名球友打完球正要離開,便一頭栽倒在地上,幾分鐘后與世長辭;一位女白領突然暈倒在路上,因沒有進行有效急救,120到達現場時患者已經死亡;此外,外地發生的案例更是數不勝數。一位年輕的媽媽在房間玩手機,1歲大的女兒在廁所玩水時不慎栽進水桶昏迷,之后媽媽抱著孩子奔跑呼救,卻沒有人能為孩子做心肺復蘇,結果孩子不幸離世。在如此血淋淋的事實面前,普及急救知識顯得尤為重要。
現狀>>>
青島29萬人掌握心肺復蘇技能
根據大型災難救助情況的統計,95%的人是靠自救互救生存下來的,只有3%~5%是靠專業救援隊的救援獲救的,因此,提高老百姓的自救互救能力,第一時間處置,減少生命損失,顯得尤為重要。
《青島市“十三五”突發事件應急體系建設規劃(2016~2020)》和《關于印發青島市“第一響應人”應急救護培訓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要積極推動應急救護知識培訓進社區、進農村、進學校、進企業、進機關,不斷提高應急救護知識在人民群眾中的普及率,力爭到“十三五”末,全市“第一響應人”應急救護培訓持證人數達到全市總人口的3%。
何為“第一響應人”?指的是經過訓練的,在地震等災害事件發生12小時內抵達現場開展應急和救援的人員。在青島,“第一響應人”已經成為全市應急體系的一支重要力量,承擔著全市95%以上的山地、岸際和城市應急救援任務,成為國際帆船賽、馬拉松等大型活動賽事安全保障的配套項目,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2019年,王延祥在魯迅公園勇救4名落水人員,鋼琴老師楊海燕海水浴場救活70歲老人,陳雪梅阿姨動車里上演生死一幕,航順救援中心成功救生海上12名游客。目前,“第一響應人”市辦實事已經取得顯著成效,成為城市安全應急體系建設的一個品牌。
此外,青島是國內較早面向市民開展應急救護知識培訓的城市。2016年以前,市紅十字會就已經培訓市民20余萬人。2016年以來,青島市連續4年將開展“第一響應人”應急救護持證培訓列為市辦實事,以鄉村、社區、學校、養老院、商場、重點企業等人員為重點,每年開展“第一響應人”應急救護證書培訓2萬人。“第一響應人”培訓在紅十字會培訓的心肺復蘇、止血、骨折固定應急救護知識的基礎上,增加了應對突發事件的初期處置、組織人員疏散、信息報告和配合政府救援四個能力等培訓內容。目前,青島的做法是政府出資免費對市民進行培訓,每期培訓時間共16學時,其中采取網上理論自學4小時,實際操作練習4小時,現場教學8小時。
記者從青島市應急管理局獲悉,到2019年年底,全市已累計8萬人參加“第一響應人”應急救護培訓,共有29萬人掌握心肺復蘇技能。僅2019年全市完成“第一響應人”應急救護證書培訓22651人,完成率113%。今年截至8月28日,全市累計開展“第一響應人”培訓195場次、培訓11841人。數據表明,青島目前此項工作位于全國前列,和上海、深圳處于相同水平。
變化>>>
猝死搶救成功率明顯提高
青島市急救中心一直致力于急救知識的普及。早在2007年,市急救中心成立了院前急救健康教育基地。先后被團市委授予12355青少年自護教育基地,美國心臟學會授予美國心血管急救培訓中心,香港圣約翰救傷隊社會急救醫學急救培訓中心,國際創傷生命支持培訓基地,承擔全市人民的院前急救培訓及院前急救網絡單位急救人員的培訓工作。
健康教育基地每年培訓市民2萬余人,通過普及急救培訓,提高了全社會的急救能力和急救水平,逐步降低了致死率及致殘率。急救中心培訓科主任王秀玲告訴記者,基地采取多媒體教學與實際操作演練相結合的授課方式,市民可了解掌握現場急救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發生意外災害時緊急求救常識以及各種急危重癥的自救與互救知識。從而為搶救生命和降低致殘率贏得寶貴時間。
通過急救培訓,也提高了全市的急救水平,降低了死亡率,提高了猝死搶救的成功率。統計2007年至2020年的猝死搶救記錄,近兩年成功率明顯提高,分析搶救成功的案例發現,救護車到達之前的急救干預把握住了“黃金四分鐘”,使得生存鏈條完整,搶救成功率提高。
青島市紅十字會在應急救援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應急救援工作以培訓救援技能和安全預防為重點,突出“按領域、分專業,有特色”的要求,積極推進各支救援隊特色建設,強化了青島紅十字搜救隊、山海情救援隊的山地搜救和應急救援職能,引導青島紅十字搜救隊、金山海上救援隊加強海上救援的訓練和演練,并將中國紅十字會總會的救援技能培訓進行了承接。強化演練、訓練,積極參與山地搜救、海上救援、安全事故、交通救援等突發事件應急救援,訓練內容涵蓋院前救護、繩索技術、陸地搜尋與救護、無線電知識、水域救援等,扎實推進救援隊伍的專業化、制度化、規范化、多元化建設。2019年以來,各支救援隊按照年度訓練計劃有序展開,共計組織夜訓12次,日常訓練63次,演練8次。參與應急救援68次,被救助人數106人次。
▲開學第一課,急救知識走進校園。
救命神器
全市已配置519臺自動體外除顫儀
搶救心臟猝死病人,除了人工心肺復蘇外,還有一種被稱作“救命神器”的自動體外除顫儀(AED)。它可以通過電擊使致命性心律失常終止(如室顫、室撲等),之后再通過心臟高位起搏點興奮重新控制心臟搏動從而使心臟恢復跳動。
發達國家非常重視急救體系建設,“AED”已成為與消防設施同樣重要的公共安全設施。在美國,平均每10萬人配備300臺“AED”;在日本,平均每10萬人約有500臺。這些國家公共場所心臟猝死患者搶救成功率非常高,據有關數據顯示,91%以上的心源性猝死在4分鐘內實施AED電除顫治療,成功救活率高達94%。2006年前后,“AED”進入中國,截至目前,我國平均每10萬人僅配備0.2~0.3臺,與發達國家差距較大。
據了解,過去幾年中,青島市的學校、體育場館等公共場所多次發生人員心源性猝死事件,給社會家庭帶來巨大損失,也給事發場所管理單位帶來不良影響和沉重負擔。為提升緊急事件的處置能力,保障市民的生命安全,2018年,青島市政府先后在機場、車站、碼頭等交通樞紐以及會議中心、會展中心、文化體育場館、政務服務大廳等公共場所“點”狀分布了60臺自動體外除顫器,每臺配套10名使用人員,供市民應急取用。
然而,從全市總體情況看,單純依靠政府財政資金,短期很難滿足“AED”配置數量需求。2019年,青島市應急管理局經過多次研究論證,廣泛征求社會意見,創新“AED”配置“青島模式”,通過動員社會資源,政府給予政策支持、市場化運作模式在全市公共場所配置“AED”。截至目前,青島悟空智聯醫療科技有限公司配置“AED”328臺,嶗山區衛生局配置30臺、膠東國際機場配置50臺,膠州市政府采購20臺“AED”,市北區政府采購11臺“AED”。截至目前,全市累計配置“AED”519臺。
青島流亭機場目前配置4臺“AED”,任大夫是其中的一名使用人員。他告訴記者,設備安裝一年多來,已經使用了數次,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去年夏天,一名男性旅客在候機時,突發心臟驟停,沒了心跳和呼吸,家屬緊急求助,任大夫立即啟用就近的一臺AED除顫,同時配合人工心肺復蘇,為送醫爭取了寶貴時間。后來,旅客蘇醒并被緊急送至城陽區人民醫院搶救。“其實AED的操作很簡單,緊急情況下普通人也可以自行取用,按照機器上的指導步驟操作即可,不必非依靠專業的使用人員。”任大夫說,但是沒有經過專業培訓的人員難免存在畏懼心理,不敢輕易操作。為此,他也呼吁廣大市民,有條件的可以自行學習AED的使用方法,必備不時之需。
此外,記者還從青島市應急管理局了解到,青島市加強應急專家隊伍建設。今年5月份,局里重新整理專家庫,認真核對每名專家的信息,核查專家資質情況。目前已建立了435人的專家庫,包括氣象預警、海洋災害、地震地質災害、化工安全、城市安全、環境安全、應急救援等36個行業門類。專家人員主要來自各科研院所,駐青高校、大中型企業等科技公司的副高級職稱或副總經理職務以上人員,還有社會救援隊伍負責人及部分退休人員。同時,積極與有關單位協調對接,依托中石化安全工程研究院、中國石油大學、山東科技大學、賽飛特工程技術集團有限公司、青島青科安全技術服務有限公司、部分社會救援力量建立專門的應急救援專家組。
■展望
支持把急救知識融入教育體系
盡管多年來做了許多努力,青島市市民急救知識的普及率仍比一些地方低,王秀玲認為公眾對急救知識重要性認識不夠是最大痛點。“當面臨突發事件時,大多數人都是旁觀,真正具備急救知識并且能現場施救的人在少數,因此,改善急救知識的宣傳途徑很重要。”王秀玲介紹。
“如果去學習急救培訓知識,很多人會認為離自己的日常生活遙遠,且超前意識薄弱,這進一步限制了學習人數。”王秀玲告訴記者。此外,急救普及與培訓體系仍需進一步完善。盡管青島每年急救培訓結業人員有5萬左右,但是目前國內公眾急救知識普及的固定培訓機構、統一培訓模式和完善管理機制有待進一步提高。為此,政府建立完善急救知識培訓體系勢在必行。專家介紹,急救知識的培訓方式以及培訓后不敢實戰且實戰效果參差不齊等因素也影響了普及率的提高。
2020年8月25日,教育部聯合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紅十字工作的通知》,強調學校紅十字工作要把健康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針對青少年生理、心理特點,積極開展紅十字應急救護培訓,把學生健康知識、急救知識,特別是心肺復蘇納入教育內容。采取多種形式,傳播健康行為與生活方式、疾病防控、心理健康、生長發育與青春期保健、安全應急與避險等知識,提高學生健康素養。“將掌握急救知識納入這些體系中,能更好加快急救知識的普及率,跟上先進國家的步伐。”王秀玲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