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而美……
半島全媒體首席記者 孟達
盤扣是中國傳統(tǒng)服飾中所使用的一種紐扣,用來固定衣襟及美觀裝飾。在青島市城陽區(qū)上馬街道林家村,有這樣一位盤扣“守”藝人,她叫林瑞先,今年54歲。作為上馬老林家盤扣技藝非遺傳承人,她用一雙巧手“盤”出了最美中國扣的花樣與精彩,也在發(fā)揚傳統(tǒng)文化之路上不斷前行。
10月9日,城陽區(qū)上馬街道林家村,林瑞先在自家的非遺工坊里正進行著盤扣藝術創(chuàng)作。“我們老林家盤扣的技藝已經(jīng)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從我老祖奶奶那個時候就開始傳了下來。”林瑞先介紹,家族的這門老手藝傳到她已經(jīng)是第六代了。“一提到中式服裝,人們就會聯(lián)想到盤扣。”林瑞先說,盤扣最早的載體就是衣服,而盤扣和普通扣子的區(qū)別是可以盤花。林瑞先介紹,盤扣作為一種扣子及裝飾品曾經(jīng)應用廣泛,可以用在衣服、箱包、桌旗等上面,體現(xiàn)出一種獨特的中式韻味。
林瑞先和她的盤扣非遺工坊
林瑞先在自己的非遺工坊里進行盤扣創(chuàng)作
林瑞先盤扣作品:《涅槃》
“當年我奶奶盤著腿坐在炕頭,把繩子拴在窗欞上,就這樣一針一針地進行繑縫。”往事歷歷在目,林瑞先回憶說,當年自己才7歲,經(jīng)常看見祖母在家里制作盤扣,還經(jīng)常為左鄰右舍提供幫助。“繑縫是一種在兩層布之間的‘隱形’縫法,見工不見線。”林瑞先介紹,對于制作盤扣來說,繑縫是一個步驟,而在此之前,做盤扣的布料要斜裁使用,繑縫之后往往需要進行熨燙以保證平整。
祖母在家中制作盤扣的身影深深地刻在林瑞先的心里。初中畢業(yè)后,她先后去了棉紡廠、服裝廠上班,后來自己也開起了工廠。“50歲的時候突然有了想法,要把老人留下來的這門技藝發(fā)揚光大。”在傳承家族技藝的路上,林瑞先不僅得到了奶奶的傳授,還受到了婆婆的指導。“兩位老人在我生命當中是貴人,也是導師。”如今回想起來,林瑞先感慨萬千,老一輩傳下來的手藝讓她今天的生活有了追求與意義。
林瑞先盤扣作品:《涅槃》
林瑞先收藏的老式普通盤扣
林瑞先將布條進行裁剪,為制作盤扣做準備
林瑞先在燙扣條
扣條繑縫好之后,需要進行熨燙使其平整
林瑞先在繑縫扣條
蝴蝶扣、一字扣、寶葫蘆扣、琵琶扣、梅花扣……林瑞先從祖母與婆婆那里學到了各種傳統(tǒng)的盤扣制作方式,并在此基礎上不斷學習創(chuàng)新。如今,在她的非遺工坊里,各式各樣的盤扣作品琳瑯滿目。《盛世芳華》《鳳舞九天》《金龍續(xù)兔 五谷豐登》《孔雀開屏》《涅槃》……一件件精美的手工盤扣藝術品傳承著過去的老手藝,綻放著傳統(tǒng)文化的新生命。
2018年,在林瑞先的努力下,上馬老林家盤扣技藝成功入選城陽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她也由此肩負起發(fā)揚傳承非遺文化的責任。“在這期間,我許了一個愿,希望在五年當中講一百堂公益課。”多年來,林瑞先一直行走在公益路上,為膠州的小學生以及青島城市學院、青島職業(yè)技術學院、山東工藝美術學院等高校大學生進行授課。“這些學校請的不是我,而是技藝,我只是會這門技藝的人而已。”在傳承盤扣技藝的過程中,林瑞先始終以一種謙恭的態(tài)度對待傳統(tǒng)文化,通過自己的手藝讓更多人了解盤扣,了解這門“小眾”非遺的魅力與精彩。
“我感覺這條路我沒有走錯。”如今,林瑞先將自己曾經(jīng)的婚房作為了非遺工坊,讓學美術的女兒把祖母的形象畫在了小院里的墻上,沉心靜氣地在這里鉆研盤扣技藝。“盤扣這門技藝,在我的生命中,就意味著幸福!”林瑞先動情地說。
林瑞先盤扣作品
林瑞先盤扣作品《鳳舞九天》
林瑞先盤扣作品《鳳舞九天》
林瑞先盤扣作品《盛世芳華》
林瑞先盤扣作品:《孔雀開屏》
林瑞先盤扣作品:《金龍續(xù)兔 五谷豐登》
盤扣可應用在包上
林瑞先將盤扣作品放在展示間進行展示
林瑞先將盤扣作品放在展示間進行展示
林瑞先在自己的非遺工坊里展示部分盤扣作品
林瑞先將自己當年的婚房改造成非遺工坊,把小院打理得很有生機
林瑞先祖母的形象刻畫在非遺工坊小院的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