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良田,育良種,用良技——山東提升糧食生產能力見聞
記者近日在山東采訪發現,多地不斷探索農業生產新技術,著力提升土地與種質資源質量,推動農業種植智能化,為提升糧食生產能力提供有力支撐。
在山東省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鹽堿地現代農業試驗示范基地,萬畝試驗田一望無際,各類試驗大豆品種破土出苗,豆苗又勻又壯,經受著鹽漬考驗的同時還在向上生長。
多年前,就在同一片鹽堿地上,生存環境惡劣,作物難以培育。農高區鹽堿地綜合利用服務中心規劃發展科副科長李林波告訴記者,近百支試驗團隊的持續攻關讓這片貧瘠之地變成沃土。
“試驗團隊研發的鹽堿地長效阻鹽技術可使土壤平均降鹽47.8%,有機質增加6%至12%。”李林波說,基地收集、種植耐鹽堿大豆、小麥、花生等147種作物1044個品種,在作物耐鹽堿能力、單產水平等方面不斷取得突破。
這是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鹽堿地現代農業試驗示范基地。新華社記者周昊瑾 攝
山東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滕雙興介紹說,山東現有鹽堿地近900萬畝,改造利用潛力很大,是增產增收的“后備糧倉”。預計到2035年實現新增耕地24萬畝、改造提升鹽堿耕地410萬畝。
荒地變良田,高產需良種。“集團已累計成功培育出33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品種。”希森馬鈴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樂陵基地總經理孔海明介紹,優勢土豆品種“希森6號”薯形好,產量高,單季畝產突破9.5噸。優異的表現也讓“希森6號”走出國門,目前該品種已在哈薩克斯坦3個州27.5萬畝土地進行示范種植。
好種不止于高產,更能“抗造”。一說到本省小麥新品種“魯研951”,諸城市相州鎮種糧大戶王靜贊不絕口:“這個品種的抗病性、抗倒性、抗凍性都非常好,比往年種植的品種畝產能高出200來斤。”憑借優異的適應能力,“魯研951”成為繼父本高產品種“濟麥22”后的又一個“明星”。
據山東省農業農村廳有關人士介紹,多年來,山東連續實施農業良種工程、種業提升工程,成功培育“濟麥”“登海”等多個骨干系列優良品種,為農業高質量發展、滿足多樣化需求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菏澤市定陶區一處高標準農田,自動監測系統正在對田地中各項數據進行實時監測。新華社記者周昊瑾 攝
如今,“智慧+”讓種地更省心。在菏澤市定陶區一處高標準農田,一套自動監測系統正在對田地中各項數據進行實時監測,溫度、光照、風速等數據在屏幕上一目了然。定陶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程大龍說,依托“衛星天眼+物聯網地眼”的天空地一體化監測平臺,農戶只需一部手機就能個性化設置水肥灌溉參數,足不出戶即可管理千畝農田。
無人拖拉機、自動播種機、自走式打藥機……在滕州市鑫劍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智能化農機設備讓人眼前一亮。“播種效率大幅提升,干起活來省時省力。”“農機配備了北斗導航系統,就算無人駕駛也能走得很穩。”智慧農機的表現讓社員們頻頻稱贊。合作社理事長滿高劍介紹,土地托管讓“小田變大田”,大型智慧農機因此能夠“一展拳腳”,年作業服務面積達7萬畝。
山東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說,山東數字農業發展取得長足進步,全省創建智慧農業應用基地730多家。今年以來,山東為5801臺大型聯合收獲機、拖拉機等加裝了輔助駕駛系統,實現自動駕駛,不斷深化北斗系統在農業領域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