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給教師繼續提高薪資待遇 也要打破教師編制的鐵飯碗
取消公辦中小學教師編制可不可行?這個話題因為廈門翔安一次近乎流產的聘用制教師招聘,被頂上了熱搜。
教師編制說白了就是“兜底機制”,是一種擁有較高收入的崗位終身制。以前為什么愿意爭先恐后地當老師?因為一旦上了岸,往后余生就沒有后顧之憂了,有些老師甚至在人生規劃、事業追求上徹底躺平。
但教師編制本身不是問題的癥結,或者說,要不要繼續保留教師編制不是妨礙教育人事改革的絆腳石,也不是影響教師職業吸引力的關鍵因素。 教育系統眼下的人事改革,最急迫最應該做的倒不是“破舊”,而是要科學全面地建立起公開透明有效的“淘汰機制”,只有更努力更優秀,也有實績有師德的教師才能保住編制。
而無論教師編制要怎么改,確保教師群體較高的社會地位和收入水平,這是不能改變的核心,這也是體現尊師重教的必要方式。既要讓教師這個職業依然保持,甚至越發提升福利含金量,也要讓教師隊伍的品質越來越好,不能魚目混珠,也不能一潭死水。是不是每個教師都適合都勝任這個偉大光榮的職業,這就需要考評和淘汰機制來發揮作用了。
所以,綜合全國整體情況,從當前階段的實際出發,繼續保留教師旱澇保收的事業編制依然是必要的,但也應該大刀闊斧、有的放矢地設計執行教師職業身份的準入和退出新模式,還應該完善細化對教師的考核標準和評價體系,提高社會、家長,乃至學生等不同層面在其中的意見比重。把那些想在教師編制的庇護下得過且過混日子的無用之人,精準地找出來,迅速地踢出去,給那些真正熱愛教育,也能將真知識傳授給學生的好老師更大的施展舞臺,更優厚的薪酬,更高的社會認可度,這才是教師人事改革的底層邏輯和核心目標。
教育是一個國家能夠持續發展的根基,因此,當教師的人理應可以享受更好的福利,也更應該充分體現出自己的能力與價值。推動教育人事改革是大勢所趨,能由此激發教育潛能、提升教育品質、完備教育體系,才是評判改革成敗的金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