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言丨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山東算法”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于4月10日(星期三)上午10時舉行“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邀請山東省委副書記、省長周乃翔,山東省副省長范波,山東省副省長宋軍繼,山東省發展改革委主任孫愛軍圍繞“中國式現代化山東實踐: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作介紹,并答記者問。
會上,“新質生產力”再次成為現場媒體關注的熱點。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特別是對于山東這樣一個傳統工業大省來說,“新質”更顯得尤為重要。特別是,對于“新”而言,山東的“舊”產業該怎么辦?在“舊”產業中,山東的土壤又該如何長出“新”?
復雜的經濟問題在某種程度上是數學問題。破解如何發展新質生產力這一龐大的命題,既要用好加法,也要用好減法,更要用好乘法。
加法,就是傳統產業“+智能化”“+數字化”,用新技術、新科技為傳統經濟賦能。先立后破,因地制宜。畢竟在山東經濟體系中,工業占比接近三分之一,而傳統產業在其中占比接近七成,這構成了山東經濟的基本盤,而想要發展新質生產力,就要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促進傳統產業智能化、數字化。2023年,山東全省工業增加值達2.92萬億,國家級工業互聯網平臺數量、產業數字化指數、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指數均居全國前列,實施省級企業技術創新項目3202項,全省規上工業能耗下降5.2%,工業技改投資增長9.4%。
變舊為新,山東的“加法”成績顯著。2023年,全省規上工業增長值增長7.1%、高于全國2.5個百分點,工業利潤增長24.4%、高出全國26.7個百分點。未來,山東將全力搶抓高端化賽道,著力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力爭今年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52%左右;將全力做強智能化引擎,以“數字變量”撬動新型工業化發展“最大增量”,今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覆蓋率將達到90%左右。
減法,就是給傳統工業“降碳減排”。高耗能、高排放不是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早在此之前,2022年8月,國務院印發出臺《關于支持山東深化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就已經為山東指明了“新”發展方向,并對山東在能源、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數字化轉型等層面提出了具體支持措施。從這個角度來說,在發展新質生產力方面,山東可謂先行一步。“十四五”前三年,山東的萬元GDP能耗下降了15.8%,而經濟年均增長6%,以更少的能耗支撐了經濟中高速增長。截至今年3月底,全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裝機占比已經達到45%、比2020年提高15個百分點,煤電裝機占比已經不到一半。到明年底,全省非化石能源占比還將再提高2.5個百分點以上。可以說,新質生產力讓山東“輕裝上陣”,有效降低了對資源環境的依賴,有力帶動了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為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蓄勢賦能。
科技創新是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的源泉,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更是加速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乘法秘訣”。縱觀近年來全球經濟增長的新引擎,無一不是由新技術帶來新產業,進而形成新的生產力。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就要咬定創新不放松,馳而不息補短板、固底板、鍛長板。對此,山東可謂不遺余力。從研發投入看,省級科技創新發展基金連續兩年超過145億元,帶動全省全社會研發投入增長12.1%。從引進人才來看,國家級領軍人才達到7400余名,2020年以來年均集聚高校畢業生81.8萬人,較2019年增長43%。從產業來看,去年,以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新產業為代表的“四新”經濟投資占比超過57%,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達到51.35%、提高3.1個百分點,科技型中小企業突破4.5萬家。
發布會上透露,山東正研究制定“新質生產力培育三年行動計劃”等文件,將圍繞傳統產業轉型、新興產業培育、未來產業布局,推動人才鏈、教育鏈、產業鏈、創新鏈融合發展,促進創新資源向新質生產力集中。面向未來,山東將繼續超前謀劃、步步推進,答好這道必答題,收獲撲面“新”風、滿目“新”景!(文/劉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