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客山東?齊魯1號”旅游列車“造車記”——看普速列車變身,鑄就流動的“山東文旅會客廳”
57天,不到兩個月時間,這是一場極限改造:
召開8次專題會和現場調研,抽調技術、制造系統1000多名骨干及80多家供應商組成專項攻堅團隊,新制、翻新、修復部件5300余項,總工期比同類旅游列車改造平均周期縮短了 100 余天。
57天,一列型號為“25G”的普速列車最終變身為承載齊魯文化的“移動展廳”,變為集文化展示、旅游體驗、舒適出行于一體的新型交旅融合產品——“好客山東?齊魯1號”。
4月8日,它靜靜停靠在中國鐵路濟南局濟南車輛段,省政府新聞辦正在車廂內舉行“‘好客山東?齊魯1號’旅游列車情況”的新聞發布會。這是它的首次公開亮相。
近日,本報記者進行了探訪,獨家揭秘這列特色旅游列車的改造之旅。
惠民:依托綠皮普速車改造
3月6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山東代表團舉行開放團組活動,“好客山東?齊魯1號”旅游列車正式官宣擇期開行。這趟列車將串聯山東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旅游資源,打造集“吃住行游購娛”于一體的文旅新業態。
此前的2月16日,一列綠色普速列車駛進中車四方,“好客山東?齊魯1號”旅游列車改造項目的大幕已悄然拉開。
為什么要在一列綠皮普速列車的基礎上進行改造?
對此,省文化和旅游廳相關負責人解釋說,這趟旅游列車是依托現有正常運轉的普通客車(綠皮火車)和鐵路環線,以低廉的票價、豐富優惠的文旅產品以及一站式“好客”服務,打造最惠民、最具吸引力的“文旅+交通”業態,把閑置的陳舊綠皮火車利用起來,推動旅游列車到列車旅游、旅客到游客、鐵路運輸工具到移動化場景化旅游目的地的轉化。
列車改造動議后,山東鐵投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王衛中表示,鐵投集團作為旅游列車改造出資單位,將積極履行國企責任,配合省文旅廳、國鐵濟南局集團、中車四方等單位,聯合山東重工、恒豐銀行、中泰證券等車體廣告贊助企業,共同做好列車改造提升工作。
挑戰:36名中層干部、1000多名技術骨干組成專項攻堅團隊
中車四方高級主任設計師郭小峰介紹,列車一共15節車廂,其中4節要變身2節休閑娛樂車和 2 節餐車,其余車廂也要翻新外觀、升級內飾。
“工期短、任務重、標準高,這對我們來說是很大挑戰。”全國人大代表、中車四方首席技師李文龍回憶,剛接到改造任務時,團隊成員既激動又忐忑。激動的是有機會打造山東文旅新名片,忐忑的是時間緊、標準高,要針對鐵路旅游需求對這趟列車實施適老化與舒適化升級,改造難度大。
旅游列車和傳統鐵路運輸列車有所不同,不僅要載人,還要全方位滿足游客的文旅體驗。為了平衡兩者需求,項目團隊開展了深入調研。但難題遠不止于此,15節車廂分7種車型,幾乎一節一個樣,而整個改造時間只有2個月。
為打造精品,中車四方與省文旅廳、國鐵集團濟南局、山東鐵投集團緊密協作,先后召開8次專題會,并進行現場調研。中車四方股份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馬利軍帶領36名中層干部、1000多名技術技能骨干組成“好客山東?齊魯1號”專項攻堅團隊,80多家供應商主要負責人聯合參與。同時,開辟“綠色通道”,優先排產,實施“包車責任制”,掛圖作戰。
以郭小峰為代表的中車四方設計團隊嚴格把控設計細節, 以李文龍領銜的高技能人才團隊組成攻堅小組。項目團隊24小時輪班作業,采取“多線并行、資源整合”的方式,對車輛設施改造、油漆涂裝、裝飾貼膜、家具制作等重要改造項點同步推進,設計、工藝、質量、施工等多線交叉作業。
特色:融入高鐵動車組理念,打造成“行走的齊魯文化”展示平臺
在設計階段,各方密切溝通,反復打磨方案,最終確定了“好客山東?齊魯1號”旅游列車的設計理念。
列車以打造“標桿”為目標,融入高鐵動車組設計理念和標準,進行適老化設計,升級文旅服務功能,融入齊魯文化元素,打造具有山東特色,集“吃住行游購娛”于一體的特色旅游列車。
4月2日,記者在中車四方施工現場看到,列車外觀采用“岱青海藍”藍紫色和“時代華彩”玫紅色為主色調,暗合“守正創新”精神內核,七色譜漸變飄帶勾勒黃河奔涌形態,車廂內部處處可見“好客山東”定制主題元素,讓列車在鐵軌上盡顯獨特魅力。
內飾設計上,也同樣引入動車組現代設計元素,提升檔次與舒適度。新設動車組樣式的LED照明燈,全車外掛式窗簾升級為內隱藏式回彈窗簾,全列換裝動車風格的盥洗室,包間拉門、餐廳吧臺、餐桌椅、端部圓頭等設施全面升級,車內全方位采用動車組現代內飾工藝,旅客界面煥然一新。
針對老年群體在通行操作方面的障礙,列車還進行了適老化設計,突出安全與便利。車廂走廊、端部等區域設置統一直徑的扶手,方便老年人抓扶。臥鋪包廂爬梯進行防滑處理,保障上下床安全。臥鋪、硬座及走廊、端部連接處等區域鋪設防滑地毯,減少磕碰摔傷風險。衛生間部分蹲便器改為坐便器,并配置扶手。
還有諸多亮點體現在多功能(休閑娛樂)車廂和餐車上。
山東鐵投集團黨委委員、副總經理周憲東介紹,休閑娛樂車廂在內飾上按照新中式風格改造,鋪設實木地板,配置實木屏風、桌椅,營造現代自然、溫馨舒適的車廂空間。在服務功能上,設置吧臺、茶室、棋牌室、休閑區、兒童游樂區、情侶卡座、觀景區等多種功能區,可滿足親子游、情侶游、銀發游等人群的旅游需求。
為給旅客營造更加舒適的就餐環境,2輛餐車在設計上同樣別具匠心。周憲東告訴記者,其中1輛是全新布局的特色美食餐車。桌椅由原來的“固定式”改為“活動式”,LED 燈光營造溫馨氛圍,電子屏展示齊魯山水畫卷。另外1輛懷舊餐車則復刻綠皮車經典布局,在保留時代記憶的同時,重點對服務設施進行升級煥新,并鋪設新的實木地板。
匠心:一盞燈要優化十多次,只為讓旅客更舒服
為給旅客提供更加舒適的乘車環境,中車四方設計團隊將臥鋪車廂包間和走廊由原來的熒光照明改為動車組式樣的全新LED照明燈。為了達到最佳照明效果,郭小峰和團隊反復優化方案細節,前后經過十多次優化,才敲定最終方案。新的LED照明燈更加柔和不刺眼。不只是照明燈,全車100多項內飾件都經歷了反復優化的過程,以保障列車品質
改造過程中,還有很多難題接踵而至。衛生間蹲便器改坐便器,需重新改造車體,解決水電通行和漏水問題;臥鋪車廂窗簾更換,要解決空間沖突和異響難題......項目團隊都憑借智慧和經驗一一攻克。
在多功能車廂頂板裝配中,需要提高精度,實現尺寸一致、嚴絲合縫。“以車輛內裝為例,像這節車廂有 12 塊頂板、11 條接縫,要兼顧裝配可靠性和美觀度,難度非常大。”李文龍說,整個車輛的施工標準都對標高速動車組的最高標準,致力于將“好客山東?齊魯1號”打造成山東省的精品旅游列車。
在有限的車廂空間內完成“一車一城”的復雜內飾安裝,團隊也想出了巧妙辦法。在餐車吧臺及廚房大走廊處設置廣告框及壁畫,在多功能車及其他車墻板設置宣傳框,方便后續加裝,既保證了施工進度,又實現了文化展示功能。
蛻變:變身車輪上的“齊魯文化客廳”,盡覽山東風光
經過升級改造,這列型號為“25G”的普速列車完成了華麗蛻變。
從車頭至車尾,按照車廂型號和功能,依次為1-5為硬臥車廂(1號車廂為宿營車),6-7為軟臥車廂,8-9為休閑車廂,10是特色美食車廂,11是懷舊美食車廂,12-14是硬座車廂,15是發電車。車廂按照“一車一城”主題布局,各地文旅元素依次體現:2-11號車廂分別為日照、淄博、棗莊、濟南、青島、臨沂、濟寧、濰坊、威海、煙臺,12-14車廂依次為泰安、德州、東營、聊城、濱州、菏澤。“幾乎可以說是脫胎換骨的改造,新車外表更美觀、內飾更現代、乘坐更舒適、服務功能更多樣。”中車四方相關負責人表示。截至記者發稿前,僅剩下部分內飾、臥具、椅套等需正式開車前裝配到位。
4月4日,經過57天的日夜奮戰,“好客山東?齊魯1號”旅游列車駛出青島,奔赴濟南。
據統計,項目團隊僅用 57天,就高標準完成列車設計改造任務。其間,新制部件46類1600余項,現車翻新部件38類2800多項,現車修復部件18類 900多項,使列車煥然一新。整個設計、工藝、制造的總周期,比同類旅游列車改造平均周期縮短了100余天。
如今,這已不再是一列普通的火車,而是一座穿梭于齊魯大地的“文化展館”,一個等待游客開啟驚喜的“文旅盲盒”。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好客山東?齊魯1號”旅游列車將在動靜相宜、快慢有序的穿行中,書寫一幅立體鮮活的文旅山東新畫卷。
(大眾新聞記者 萬兵兵 陳景郁 王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