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故事丨“90后”新農人:1人4個身份帶領村民走上發家致富路
半島全媒體記者 陳亞梅
一個在農村的“90后”新農人能有多少種身份?農機合作社負責人、農機維修店老板、農機操作能手、種糧大戶,集4種身份于一身的新農人——紀康康,在家鄉帶領村民致富并為鄉親們排憂解難。10月19日,記者來到了平度市南村鎮荊家埠后村采訪了這位“90后”新農人。
“90后”新農人,1人有4個身份
粗糙的手上粘滿了機油并“入木三分”,手掌紋里有黑色的機油,只看這雙手很難與“90后”的手聯想在一起,常年與各種農用機械、糧食、經濟作物打交道的紀康康并不在意外手部的變化,他說:“農用機械壞了得趕緊修,顧不上手上有沒有機油。”他正在不停地忙活著修理抽水泵,“凌晨4點多就起床了,準備給一塊27.5畝的麥地澆水,沒想到水塘里的雜質,讓水泵出了故障。”
紀康康駕駛自走式麥田鎮壓機
9點多,紀康康和工作人員荊士剛騎著三輪車“忙上忙下”,找扳手、錘子、鑿子……在田間地頭開展了農機維修工作,手上粘了機油也不在乎。接近10點,抽水泵終于修好了,能開始正常運作了,再將抽水泵的水管接到節水型噴灌機上,紀康康介紹,“這是今年剛上的節水型噴灌機,它比之前用水管澆水不僅效率提高,也更加節水、省人力,機器由電腦程序操控,設置好時間和水流大小就不用管了。”
節水型噴灌機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高約3米的紅色圓柱體上有規則的纏滿像小腿一樣粗的水管,另一部分像飛機雙翼,中間部分有輪子供它滑動,共30米長,高約2米半,雙翼上一共有24個噴頭。紀康康介紹:“將像飛機雙翼的機器和圓柱型的物體分別放在田間的兩邊,在電腦上設置上10分鐘走9米,200多米長、60多米寬的地,一天就能把地澆透。以前用水管澆水不是很均勻,也不容易澆透,現在用噴灌機澆水像下雨一樣,地面能夠澆的又透又均勻。”像飛機尾翼的機器上的噴頭撒出的水花基本大小一致,噴頭旋轉著噴水,并以肉眼可見的速度緩慢行駛。他說:“觀察了一下噴灌機的各個噴頭基本沒什么問題,不用人看管了,讓它自己往前行駛就行了。”
紀康康在調解節水型噴灌機的噴頭
紀康康是村里少有的年輕的“守村人”,大多數的“90后”都去城市里上班或者鎮上打工,他是青島順意康農機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也是順康汽修服務部的老板,更是農機操作能手,同時還是一個遠近聞名的種糧大戶。今年8月,他獲得了2023年山東省“技能興魯”職業技能大賽——山東省第三屆高素質農民職業技能競賽優秀獎。
在農忙時節紀康康是村里的“頂梁柱”,用農用機械給村民收糧食,無論多大面積的土地都接單,“不能因為地太小不接單,都是父老鄉親的,幫一下忙,有些體力不好的老年人,我不去收糧食沒有其他勞動力幫忙收,糧食就會荒在地里。昨天我還接了一個只有60米長的玉米地,機器在地里面都難調頭,說實話,有時收的費用都不夠成本。”
紀康康駕駛 自走式麥田鎮壓機
從汽修老板到成立農機合作社,帶領近60人共同致富
走上農業這條路既有繼承也有創新,曾經紀康康的父親有兩臺聯合收割機,紀康康說:“我14歲初中畢業就去了藍翔學了兩年汽修,在外面實習到成年,回到村的東邊開了一家汽修店,直到2013年開始回村開汽車修理店并買了一臺煙臺東汽904拖拉機,為村民開展翻地、旋地服務。”從這起他不知不覺走上了農業之路,2014年,他貸款10萬元,花8萬元購置了一臺春雨玉米收割機和兩臺旋耕機。此后,他每2年換一次拖拉機,從904更換到1204,又更換了1404、1804,到了現在使用的2104,已經換了4次。他的農用機械各式各樣,聯合收割機、液壓翻轉犁、谷物條播機、高箱旋耕機、自走式麥田鎮壓機、節水型噴灌機……
機器越來越多,紀康康的客戶資源越來越多,他開始忙不過來了,“2018年,我手里攢了越來越多的活,有時干不過來,正愁著怎么解決,有一次和哥們跨區作業,發現有個村里成立了農機合作社,于是我也跟著學習了,就在年底成立了順意康農機專業合作社。”農機合作社招收社員,農機入股的方式,帶著周邊20余名社員一起作業。紀康康說:“合作社成立的目的是有活大家一起干,農忙的時間就一陣,時間不等人,有時我這里忙得不可開交,但有的村民家里的農機閑著,成立合作社能有錢大家一起賺,有的機器能一年能分紅1萬多,現在加入合作社的拖拉機和聯合收割機達到40余臺。”
紀康康將節水型噴灌機開到田的另一邊
跟隨紀康康賺錢的人不少,合作社有20多位社員、七八位固定的工作人員、農忙時節還會招的駕駛農機的技術能手、深加工辣椒的兼職人員。他介紹深加工辣椒的工作人員:“這些人基本是本村的村民,約有二三十人,辣椒深加工的兼職人員年齡基本在50歲至65歲,在村里照看晚輩的老人,工作難度不大,把辣椒的根莖摘掉就行,處理1斤6角錢,有的人能一天賺100多元。”
種糧大戶擁有400多畝地,種植玉米、小麥、蔥
“越來越多年輕人外出打工,一天賺兩三百塊錢,他們不舍得請假種地,而且人工種地效率太低了,收入和產出不成正比,有的老年人體力又跟不上,家里的地很容易荒。我手里正好有農機就琢磨著怎么解決村里地荒的問題,所以就想到了流轉村里的地,機械化生產農作物。”紀康康說。他在2018年流轉了240余畝土地,2023年又流轉了160余畝,現在總共流轉了400多畝,除了種植小麥、玉米外,還種植了40畝大蔥。
紀康康駕駛收玉米的機器
村里種植大蔥的農戶也不少,這種作物最怕澇,遇到雨天排不了水,一年的收成就“打水漂”了,村里人紛紛向他訴苦。為了解決村民的這個難題,2022年紀康康花了近5萬元購置了大彎梁衛星平地機,為村民平整土地,解決土地積水的問題。“小紀回來了以后,村里的大事小事找他商議,他都能給你想出個辦法,并且干的利利索索的。”荊家埠后村的村民荊明海說。
“今年第一次種經濟作物大蔥,是在種完小麥之后種的蔥,差不多在11月底就能豐收了。一方面有種植蔥相關的農機,另一方面經濟作物的收入比糧食作物的收入高一些。400畝地只種糧食一年不到20萬,雖然經濟作物會價格高一些,但也易受市場價格影響,所以今年就只種了40畝蔥。”紀康康說。
今年三夏期間紀康康共作業了260個小時,曾經連續作戰了40個小時,被問及是否感覺辛苦時,他回答到:“辛苦是辛苦了點,但是當我坐到了駕駛室,看著遍地的金黃小麥,心情都舒暢了,也就不覺得累了。趕上今年麥收遇到雨季,農民也都著急收割,咱也得盡把力,盡量搶在下雨前收割完。”
能吃苦、熱心腸、能干活是村民對紀康康的評價,荊明海說:“小紀不僅干活認真,還是個熱心人,我們村附近有個小學,樹木較多,每年學生放假后,他都帶上無人機義務去打藥,給我們村爭了不少光,村里有個年輕人是真好啊!”
談到未來規劃及想法時,紀康康說,“目前想建一個儲藏糧食的地方,再配置一臺烘干機,但是目前還沒有解決。未來農業的發展趨勢是機械化和智能化,我想把田種好,為國家多種糧、種好糧,把先進技術推廣給老百姓,帶領大家一起發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