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屆人體藝術展。
公園大學。
文/圖 黃靖斐 谷朝明(展覽原圖由良友書坊提供)
貯水山兒童公園練“交誼舞”、“公園大學”學英語、青島首屆選美大賽、新華書店首屆書展……這些與“上世紀80年代文化蘇醒”有關的影像,都記錄在青島攝影家任錫海的鏡頭里。3月4日,“驚蟄——任錫海的八O年代文化影記”在良友書坊開幕,開幕之前,半島記者到良友書坊實地探訪,并和正在布展的任錫海一起追憶上世紀80年代萌發(fā)并漸漸蓬勃的青島文化活動?!坝坝洝闭钩龅淖髌凡皇恰肮铝⒌牧髂晁橛啊?而是一塊塊板結了的喧嘩與靈動的片段,為解讀和理解那個年代提供支撐。
開展初衷 作為親歷者記錄一個時代 任錫海1945年生于青島,是中國著名攝影家,影人稱其大師,這也是是島城攝影界給任錫海的一個尊稱,群藝館那么多的書法家、畫家、舞蹈家……都沒有得到這樣的尊稱,以至于后來在島城的攝影界甚至是藝術界,好像這個大師的稱呼,就是專指任錫海,而他也確實能擔當起這個稱號。他在攝影方面所得到的那些榮譽,在島城至今無人超越。
作為影像的操持者,任錫海把攝影作品定位為“關乎事,關乎人,也關乎一些意外的生發(fā)”,他用快門鎖住了漫灌本土的文化情境,從這個層面上講,“驚蟄——任錫海的八O年代文化影記”更有了特殊的深意。談到此次開展的初衷,任錫海認為,上世紀80年代開始,是文化蘇醒的時代,作為親歷者,自己感觸很深,而這次展覽早在去年就已做籌備,但一直等到今年即將到來的“驚蟄”才開展。正如策展人臧杰所說,“我們都看重這個節(jié)氣所埋藏的意味——上世紀80年代的文化蘇醒,猶若是冰凍大地上一片痙攣,一些萌動即將破發(fā),一些行走即將展開?!?br>
此次展出照片56幅,從中可以看出當年很多青島剛剛出現的、新的文化現象,“第一部分是廣場文化,交誼舞、人體藝術展、英語公園、雕塑小組;第二部分則是一批青島的老藝術家煥發(fā)創(chuàng)作熱情;第三部分是國內外文化藝術在青島的交流,第四部分則是引發(fā)的讀書熱潮”。任錫海沒想到的是,30多年前自己的嘗試探索竟會成為一個令人懷念的時代的記憶與見證,從中領略激蕩風云以及幽微的時代精神。
首屆書展 “抱孩子選書”的場景最感人 最能反映市民文化也最打動任錫海的部分,他認為應該就是“首屆書展”。1979年,在當時的滄口區(qū)新華書店舉辦的首屆圖書展銷活動,“看書、選書的人多到用‘摩肩接踵’四個字表達毫不為過,那些書是以前都看不到的??梢韵胂?以前大家在文化方面有多匱乏,當時對書的需求與渴望有多強烈。”任錫海拒絕了當時朋友的安排,自己混跡在人群中不動聲色地觀察,一旦發(fā)現動人的場面便立即抓拍。為保證現場的真實,他拍攝中沒使用閃光燈,怕打擾到來看書選書的人。
任錫海鏡頭下的選書人,“看眼神就能看出對讀書的狂熱,真的可以用如饑似渴來形容。有的人已經選了好幾本,目光還緊盯著書架,生怕漏掉自己喜歡的書?!?br>
在照片《父與子》中,任錫海記錄了一位年輕的父親抱著孩子在選購圖書的場景,“孩子趴在父親的肩膀上已經熟睡,父親穿著樸實的藍布制服,孩子的兜兜上補了補丁,帽子也開了線。在那個年代,大家的生活水平還不是很高,但對書的渴望和對精神文化的需求很強烈”。1981年,任錫海的這幅作品獲得了大獎。
除此之外,在街頭、海邊,處處可以看到人們和書為伴,讀書成了這個城市的生活日常?!案ヂ逡恋碌摹秹舻尼屃x》在青島街頭出現,拍這幅照片很偶然,這位女士在前面走,袋子里裝著的是弗洛伊德的書,我看到就在后面一直拍。當時連去海邊游泳、曬太陽,大家也少不了帶本書?!?br>
時尚審美 首屆選美、模特演出等刷新認識 這次展覽所展出的照片也是任錫海上世紀80年代“相機隨身帶”的收獲之一,“看這張‘青島的首屆選美’照片,這些都是等候上場的美麗的姑娘們”。在青島,選美活動在當時堪稱“破冰”之作,盛況空前絕后,跟超女比賽一樣壯觀熱烈,創(chuàng)造了一個熱氣騰騰的全城美女總動員。
那時也有了時裝模特,“比如在蘭山路禮堂舉行的‘編織時裝演示會’”,模特們穿著最新設計的服裝上臺表演,也刷新了大家對時尚和審美的認識。
任錫?;貞?當時大家都喜歡買明星掛歷。上世紀80年代中期,港臺明星的風靡給掛歷和雜志的封面帶來了全新的感覺,“大窯溝小店掛出的時尚掛歷,這幅照片應該是1984年左右拍的,掛歷當時很熱門,相當于現在的時尚雜志?!背酥?青島還舉辦了首屆人體藝術展,“這是1989年3月15日,紅星電影院外的《人體藝術大展》廣告,照片中只是預告展覽的信息,但說明人們對藝術的認識又向前邁了一步。時至今日,對于大眾來說,接受并欣賞人體美也屬于比較大膽的行為?!?br>
■煥發(fā)青春 全國文化名人扎堆來青島“切磋” 改革開放對藝術領域的影響極大,“青島的老藝術家們也開始煥發(fā)青春,李軻民、姜伯玉、于家驤和徐立忠等都參加了‘四方文化館雕塑小組’活動,此外還有很多藝術家開始展開新的創(chuàng)作。青島市文化館每月5日晚間舉辦“青島攝影月賽”評選,邀請復出的攝影家到青島講學。
年輕的藝術家們更有激情,每個周日天主教堂外都會有露天畫展,年輕的畫家們在街頭現場作畫。很多藝術活動從不同側面有機地配合,對青島文化藝術的繁榮和發(fā)展起了很好的作用,青島本土的藝術家越來越活躍。
任錫海透露,上世紀80年代,全國乃至世界文化名人和藝術交流的活動都聚集青島,“1981年,藝術評論家王朝聞來青島為茂腔劇團說戲;1984年,劉海粟來八大關小禮堂和大家暢談繪畫等”。1984年6月26日至7月10日“全國相聲作品創(chuàng)作評比會”在青島召開,馬三立、侯寶林都來到現場,任錫海透露,“那是當時全國最大的曲藝活動,那次馮鞏還帶來了尚未公演的相聲作品,也是在這個會上,侯寶林正式收師勝杰為徒”。
從1983年開始,很多世界級的藝術活動選擇在青島舉辦,“1983年10月西班牙響板舞蹈家德納、1984年11月白俄羅斯國家合唱團、1985年初的美國芝加哥交響樂團……短短兩年,就有五個國家的代表團及許多藝術家來到青島,讓大家看到不一樣的藝術表演。這也是改革開放的成果。當時大家都認為,改革開放,中國文藝的春天到來了。”
■“萌動”年代 跳國標學英語,追逐流行“看世界” 如果用一個詞來代表上世紀80年代,那就是“萌動”。雖然物質生活條件還不像今天這么豐富,但改革開放的步調讓人們的視野變得寬闊起來,流行元素破土萌動。
普通人的生活悄悄地改變著,大家都有著極其自信的力量和面對未來的勇氣,年輕人開始有了“流行”的概念,穿起了吊帶衫、超短裙和喇叭褲。
市民的廣場文化也有著鮮明的時代特色,“交誼舞開始流行,貯水山兒童公園的早晨,來跳交誼舞的人絡繹不絕?!比五a海透露,那時候國標舞也開始有人學,但交誼舞依然是當之無愧的“主流”娛樂擔當。
“公園大學”也是青島上世紀80年代獨特的文化現象,改革開放也帶來了大規(guī)模學習英語的熱潮,通過學習英語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任錫海的作品中,“楊光的公園大學”非常有代表性,“楊光與父親楊朝平聯手開辦了英語班和‘公園大學’”。任錫海透露,楊光的英語班開在河南路,晚上教課,每周日早上,他們都會在棧橋公園內的“公園大學”準時給學員和來往的行人教英語。“公園大學是免費的,也可以稱為英語角。來來往往人非常多,有老人也有孩子,很多學生專門在周日來這里學習”。任錫海透露,“公園大學”一直開到上世紀90年代,非常受歡迎。
■記者手記 篩去了浮華,沉淀了時光 毋庸置疑,上世紀80年代是一個特殊的年代,那時剛剛改革開放沒多久,社會更加多元、開放,新舊觀念在不斷沖突中交鋒。此次“80年代文化影記”名為“驚蟄”,一是節(jié)氣驚蟄將至,二是上世紀80年代是文化的蘇醒……可謂一語雙關。
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因工作原因任錫海開始拿起了相機,成了那個時代極少數有機會從事專業(yè)攝影工作的人。當別人拿起相機追逐遠方時,他卻默默地把鏡頭對準了身邊……《父與子》是一張黑白照片,地點:滄口新華書店?;蛟S是因為摒棄了色彩,才使得底片上的世界更加真實而凌厲。這張黑白照片有著一種獨特的穿透力。記者凝視照片,深深感受到:在那個年代,讀書才是一種潮流,不像現在,看手機才是一種常態(tài)。
海邊廣場學跳國標的跳舞練習者、棧橋免費學英語的“公園大學”……任錫海以敏銳的感受力和觀察力運用自己手中的相機開始真實地記錄那個百廢待興充滿了希望的年代。他的作品里有青島這座城市在那個年代最普通的風物和最樸素的面孔,然而正是這些平凡和樸素真實地打動著每個人。他的作品,則像是一面巨大的濾鏡,篩去了浮華,沉淀了時光,最終在記憶的底片上留下影跡……
[編輯: 劉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