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年說馬,青島不光與馬相關的地名多,姓馬的名人也不少。青島市建市后的
第一任市長和解放后的第一任市長都姓馬:他們是1929年6月27日被南京政府任命為青島特別市市長的馬福祥(此前的青島地方官員都被稱為總兵 、督辦等)和1949年上任的青島市人民政府市長
馬保三 。雖說都是馬市長 ,但前者一上任就勾結日本人鎮壓工人罷工,而后者卻是清正廉潔、一心為民。今天的《
發現青島》,我們就來認識一下這位上任前先給自己約法三章的好市長——馬保三。
怒毆縣長為民請愿
馬保三出生于1887年,山東壽光牛頭鎮人,原名馬鑒堂,曾化名張炳炎。
雖然馬家并不富裕,但十歲那年,父親還是省吃儉用將馬保三送進了私塾。他聰穎好學,在書畫方面顯現出極高的天賦。可惜好景不長,私塾只讀了7年,家里就再也負擔不起他的學費 ,馬保三只好輟學回家種地。他先后開過小布店,挑過轱轤擔子。坎坷的生活讓他深切感受到了舊社會勞苦大眾受奴役、受剝削的悲慘命運。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馬保三開始加入到反抗舊政府的斗爭中,其中最有名的是他怒毆縣長的故事。
那時候,牛頭鎮的農民通過積年累月的辛勤勞動,在巨淀湖畔的荒地和灘涂上修建起了千畝臺田,這些臺田卻被官府和豪紳盯上,時常挑起事端蓄謀奪地。1921年,舊政府縣長趙思忠帶領武裝人員來到牛頭鎮,劃界插標,硬要掠奪400畝地作為“學田”(書院和州縣官辦學校所用的田地)。這一蠻橫行為遭到村民強烈反抗,大家推舉馬保三出面交涉。趙思忠倚仗官勢,蠻不講理,甚至破口大罵。馬保三按捺不住胸中怒火,將這個“縣大老爺”一拳打倒在地。村民們也蜂擁而上,將插標人員痛打了一頓。趙思忠迫于眾怒難犯,灰溜溜地回了縣衙,牛頭鎮民眾在這次搶地大戰中獲得了勝利。后來,雖然趙思忠憑借法權將400畝田地強行劃走,但當地農民每到麥收時節,總會在馬保三的帶領下到這些地里搶收。馬保三不畏強權的精神不僅在百姓之中贏得了聲望,他的領導能力也被壽光縣的第一位共產黨員張玉山看重,后來在張玉山的引導下,馬保三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賣掉自家場院為黨籌集資金
參與過壽光縣牛頭鎮抗日武裝起義的劉之申老人,曾在一篇紀念馬保三的文章中,記述了馬保三加入共產黨的經過:“與張玉山結為摯友后,張玉山經常拿一些革命進步書籍給他閱讀,還給他講了許多中國共產黨的主張,使馬保三原來那種樸素的階級感情逐漸上升到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終身的崇高理想。1924年8月,經張玉山、李鐵梅介紹,馬保三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中共壽光地方黨組織建立后發展的第一批黨員。”
入黨后,馬保三為方便開展革命工作,在村西的臺田上蓋起了一間土房,對外說是要在那里看著自家的園子和地,實際上那里是一個黨員秘密活動聚點。據壽光市黨史辦工作人員介紹,為籌集黨的活動經費,他不惜賣掉自家的一塊場院。同時,他還積極建立農村基層組織,在本村發展了7名黨員,建立牛頭鎮第一個黨支部,并擔任支部書記。當時軍閥混戰,苛捐雜稅多如牛毛,百姓苦不堪言,張玉山就發起了壽光第六區抗糧抗捐、驅趕區董(即區長)的斗爭。馬保三作為骨干力量,出面揭露區董侯乃萱貪污糧款、魚肉百姓的罪行。馬保三和另一位黨員范德玉,跑了幾十公里,將反對區董貪污的傳單貼到了縣府大堂上,終于把侯乃萱趕下了臺。1926年8月,第一屆中共壽光縣委成立,馬保三成為縣委宣傳委員,并擔任縣農協主席。他積極領導發展農民協會,開展了一系列的抗糧抗捐斗爭,把軍閥們派來牛頭鎮征稅的人扣押起來,讓他們再也不敢在這里橫行,保護了當地農民。
1926年 10月,為了迎接北伐軍的到來,壽光舉辦了國共兩黨骨干分子培訓班,馬保三是培訓班的主持者之一。在此期間,馬保三經常到學校去進行關于北伐戰爭、打倒軍閥列強、反對封建迷信等先進思想的宣傳,讓牛頭鎮呈現出了一派新氣象:學堂用孫中山像代替了“至圣先師”的孔子牌位,《新共和》也取代《百家姓》、《千字文》成為新的課本,甚至青年婦女們在先進思想的影響下也開始不再纏足。
身在朝鮮不忘革命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 ,國民黨反動派開始瘋狂屠殺共產黨人。馬保三被迫離開壽光,背井離鄉來到了朝鮮。在漢城,他住在同學陳化之的藥鋪里,經常與華僑來往,還結識了朝鮮進步人士楊贊臣和趙東明。為了保護華僑利益,1928年3月,他和楊贊臣、趙東明共同組織了“中華勞動組合”。這個組織發展迅速,會員人數很快就達到200人,這引起了日本殖民當局的不安,強令解散組織并要逮捕馬保三。楊贊臣得到消息后,立即將他送往仁川躲避,不就后由仁川輾轉回國到了哈爾濱。經同鄉介紹,馬保三在黑龍江湯原縣山林狩獵所找到了工作,并結識了當地的共產黨員。
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本帝國主義占領東三省,東北人民紛紛組織義勇軍,反抗日本侵略。馬保三等人以山林狩獵隊為基礎,組織起“湯原縣自衛隊”,與日軍展開斗爭。1932年,東北抗日聯軍趙尚志派人把這支自衛隊改編為“東北抗日聯軍湯原山林游擊隊”,由馬保三任隊長。此后,這支游擊隊活躍于佳木斯一帶,后轉移到內興安嶺山林中,繼續打擊敵人。1933年,在一次戰斗中,馬保三左腿受傷,在前往哈爾濱治療的途中引起了日本警察的懷疑,馬保三被迫由哈爾濱返回山東壽光。
“不識時務”斗垮偽鄉長
回到家鄉不久,馬保三被叛徒出賣,于1933年 8月被捕。在獄中敵人對他軟硬兼施,他卻沒有一絲一毫的動搖。在壽光被押時,國民黨縣黨部頭子辛景章以“老相識”面目來勸降,要馬保三“順應潮流”,做“識時務”的“俊杰”,“不要為共產黨作無謂的犧牲”。馬保三嚴詞駁斥道:“我干革命就是順應潮流,為了工農大眾的解放,為國家免于危亡,我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言語鏗鏘,讓辛景章張口結舌,無言以對。
1934年5月,馬保三被保釋出獄。1934年到1935年間,他領導村民對鄉長馬秉修進行了斗爭。馬秉修欺壓百姓,派糧派款,貪污自肥,民憤極大。馬保三帶領群眾查封了鄉公所的賬目。馬秉修到縣政府狀告馬保三:“糾合共產黨,闖入鄉公所,撕毀賬目,搶走金錢”,請縣長“嚴懲”。于是,這場斗爭轉為一場“官司”。馬保三與馬秉修針鋒相對,據理力爭,揭露他貪污公款、欺壓民眾的劣跡。經過一年多的斗爭,舊縣府不得不撤掉馬秉修湖東鄉鄉長職務,從此馬保三的名聲響徹鄉里。
打響濰坊抗日戰爭第一槍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日寇大舉入侵華北。“七七事變”的第二天,中國共產黨就通電全國,號召全民抗日。據黨史資料記載,1937年11月上旬,壽光縣委在馬保三家中召開擴大會議,決定在全縣發動武裝起義,組建抗日武裝,起義集結地點選定在巨淀湖畔的牛頭鎮,起義部隊定名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魯東游擊隊第八支隊”,馬保三為支隊長。1937年12月29日,各區鄉的抗日武裝齊聚牛頭鎮,八支隊軍政委員會宣布,正式武裝起義,并向各地抗日武裝發出了在牛頭鎮集結的命令。當天中午,牛頭鎮鄉公所門前升起了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魯東游擊隊第八支隊的大旗,鄉公所大院內擠滿了參加起義誓師大會的游擊隊員和群眾。在莊嚴的起義誓師大會上,八支隊總指揮馬保三宣讀了《八支隊成立宣言》。
1938年1月,日軍占領壽光,并繼續向東入侵膠東地區。濰(縣)博(興)公路成為日軍輸送軍隊和物資的重要交通線,日軍的汽車天天在公路上橫沖直撞。為打擊日軍囂張氣焰,八支隊指揮部決定伏擊日軍汽車。1938年2月5日,突擊隊分三段在三里莊以東公路北側埋伏,指揮所及預備隊隱蔽于南關閣子上。突擊隊員將一名頑強抵抗的日軍軍官劈死,另一名日軍拔腿向三里莊方向逃去,突擊隊員將其擊成重傷。受傷日軍逃入村中,被村民發現 ,大家手持鐵锨、叉子等農具把鬼子團團圍住,一會兒就把鬼子砸死了,戰斗勝利結束。
三里莊伏擊戰勝利喜訊,很快傳遍了壽光及臨近各縣,極大地鼓舞了人民群眾的抗戰熱忱,掀起了參軍熱潮,隊伍很快發展到1500余人,擁有各種槍械近千支。1938年底,蘇魯豫皖邊區省委改建為山東分局,八支隊編入八路軍山東縱隊。馬保三也由一名地方武裝指揮官,成長為八路軍的領導干部。
城市信報記者 黃默
(來源:半島網-城市信報)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