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下半年,
青島在
海洋能研發和利用上動作頻現,且多個項目全國領先。
2012年8月28日,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劉偉民及其團隊承擔的15千瓦溫差能發電裝置研究及試驗項目通過驗收。
在位于膠州灣畔的實驗室內,伴隨著機器轟鳴聲,一套涂著紅藍兩色的發電裝置高速運轉著,幾分鐘后,固定在墻上的指示燈泡就亮了起來。劉偉民介紹,這套設備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海水溫差來發電——表層海水和深層海水之間存有溫差,在低緯度地區能夠達到20℃左右,有溫差就有動力,通過發電裝置就能持續發電。
“這是中國海洋溫差發電的新生寶寶。”在課題驗收時,驗收專家組組長王傳崑用“驚喜”來形容自己的心情。他認為,這一課題實現了海洋溫差能發電由原理向實際的轉換,使得我國成為繼美國、日本之后,第三個獨立掌握海洋溫差能發電技術的國家。
2012年11月17日,由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牽頭,包括中國海洋大學等多家研究機構參與的“500kW海洋能獨立電力系統示范工程”開工建設。
這一示范工程,以海流能裝置為主,并輔以風能和太陽能。500千瓦裝機容量中,包括300千瓦潮流能裝置3套,以及150千瓦風機與50千瓦太陽能裝置。建成之后,將使黃島區齋堂島成為我國北方首個使用海洋能供電的海島。
“海流發電和風力發電差不多,只是一個是靠風推動,一個是靠海流推動。”中海油副總工程師、中國工程院院士曾恒一解釋,海流發電裝置上有巨大的輪葉,這些放置在海水中的大型“風扇”,被海流推動,就能源源不斷地轉換成電能。
開發海洋能
青島優勢多 十八大報告提出,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當前,身為沿海開放城市的青島,正在努力發掘
藍色經濟發展新機會,加快建設藍色經濟領軍城市。海洋能的研發和利用,無疑就是這樣一個機會。
“這一示范工程之所以選擇青島,一方面,是因為青島的海流速度適中,比較符合試驗條件;另一方面,就是青島海洋科技水平較高,具備雄厚的科研力量。”曾恒一表示。
據了解,青島擁有730.6公里曲折綿長的海岸線、69個大小島嶼,這為海洋能源的開發、利用提供了豐富的基礎條件,成為青島領先國內城市的重要因素。
此外,青島作為我國的海洋科研和教育中心,素有“海洋科技城”之稱,擁有各級海洋科研與教育機構28家、部委級重點實驗室20個;集聚著高級海洋專業人才1700多人,占全國的30%,涉海領域兩院院士占全國的70%左右;承擔著大量國家重點海洋科研項目,在國家973計劃海洋領域啟動的17個項目中,有14個項目的首席科學家和主持單位都在青島。
近年來,在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的背景下,青島越來越重視海洋新能源的研發、利用,在人才培養,研究平臺培育引進,促進科研、金融等要素向海洋新能源產業聚集,產學研一體化等方面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
前景廣闊
瓶頸待解 “海洋能源種類很多,包括海流能、波浪能、潮汐能、溫差能等,運用得當都能用來發電。”劉偉民介紹,海洋能資源蘊藏量巨大,除了發電之外,還能拓展至海水淡化、海上水產養殖、海上旅游等方面,特別是在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日趨緊張的背景下,海洋能源的開發和利用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當前,各國之間圍繞海洋的競爭日趨激烈,在海洋能的開發利用上,起步更早的美國、日本等先進國家和地區走在了前列。但是,在發展過程上,各國普遍面臨著技術不成熟、成本比較高等困難,導致海洋能源的大規模應用存在難題,多數國家還處于試驗、小規模應用階段。
齋堂島上只有300多戶居民,正在建設的獨立發電系統總投資卻達到5500萬元,成本不可謂不高。但是,這一項目的更大價值在于,通過試驗探索,在關鍵技術上取得突破,以便將來廣泛應用于我國南海開發。
“作為綠色能源,海洋能發展空間很大,但也任重道遠。”劉偉民表示,盡管他們的項目已經通過驗收,但今后還需要在研究利用上繼續加大投入,實現試驗電站的規模化、標準化建設,降低發電成本,為產業化應用打好基礎。讓他高興的是,他們研發的新技術已經吸引了國內外的關注,已經與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日本佐賀大學、中國華彬集團等展開了合作。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