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島網11月6日消息 青島市第二屆中小學、幼兒園精品校(園)本課程評選活動于日前結束,來自全市學前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特殊教育的300門優秀課程獲評“青島市中小學、幼兒園精品校(園)本課程”。
精品課程評選旨在貫徹十九大精神,進一步落實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和山東省、青島市《關于深入推進基礎教育綜合改革的意見》要求,以課程評選為契機,提煉成果、完善機制,促進學校課程建設和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引導全市中小學、幼兒園聚焦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系統研究學校課程開發和國家(地方)課程校本化實施,為不同潛質的學生提供多樣化、可選擇的課程,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進一步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按照市教育局提出的“務求實現學校課程資源極大豐富、教師開發課程能力顯著增強、農村學校課程建設水平進一步提升”的目標要求,市教科院以推進學校課程特色發展、加強課程資源整合、構建開放多元的課程體系為重點,多措并舉推進學校課程建設。在精品課程評選的基礎上,組建專家團隊對精品校(園)本課程進行跟進指導,錘煉出一批學術含量高、實踐效果好、聚焦創新人才培養和學生核心素養提升的原創性精品校(園)本課程,建設了擁有超過1000門課程的“青島市精品校(園)本課程網上超市”。并通過“青島市教科院網”“青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面向全市100萬學生用戶和10萬教師用戶開放瀏覽,搭建起課程資源共享平臺,為全市教師和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課程資源。鏈接如下:http://jpkccs.qdeduyun.cn。
“課程超市”的建設,使學校教育從“千校一面”走向多樣化特色發展,從關注“教”到研究“學”,促使學校課程結構、人才培養模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等都發生了可喜的變化,有效提升了學校的教育品質和育人質量。
例如:青島棗山小學的《打開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窗口》課程,將適合小學生學習和傳承的世界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納入學校課程學習內容,通過研究世界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給學生打開觀察世界、研究世界、探索世界的窗口,開闊了學生的眼界,提高了學生保護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通過課程實施還促進了學生實踐探究的能力的提升,在探索過去和未來之間,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棗山小學將學校課程與語文、數學、美術、道德與法治等國家課程進行整合,并結合綜合實踐活動,為孩子們搭建了多樣化的學習和探究平臺。通過“非遺項目主題研究”展示、家長微課堂等形式,讓師生、家長走上講臺,共同研究、展示和學習非遺、傳承非遺。學校還將學校課程與德育教育適切結合,利用春節、清明節、元宵節等傳統節日,將“非遺元素”融入校園,組織“非遺游園”活動,讓孩子們在活動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營造了人人知曉“非物質文化遺產”、人人熱愛“非物質文化遺產”、人人學習“非物質文化遺產”、人人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濃厚氛圍,為學校文化建設增加了濃重育人色彩,也為家庭文化建設和社區文化建設搭建了的厚重的傳統文化平臺,有效促進了學校的特色發展與教學質量提升。
在中國首屆少兒皮影傳習成果展演中,學校的皮影社團作為青島市唯一的代表隊,在全國少兒皮影展演中榮獲銀獎。
同時,“課程超市”的建設,為全市學校特別是薄弱學校提供了可借鑒的校(園)本課程資源,搭建起了課程資源共享平臺,開闊了教育者和課程開發者視野,在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和學生核心素養提升、推進教育均衡發展等諸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記者 游瀟
[編輯: 王君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