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王學義
目前唯播放量論、唯數據論的風氣日盛,不少從業者不僅低俗炒作,還滋生出刷量等違法行為。9月3日,愛奇藝宣布關閉前臺“播放量”顯示。記者聯系了幾家“刷量”店鋪,對方均表示目前無法做愛奇藝的刷量業務。(9月4日《北京青年報》) 一直以來,前臺播放量都被認為是判斷某部影視作品是否受歡迎的重要參考。從觀眾到廣告商、影視發行方等各方都非常看重這一數據,這也直接導致了“唯流量現象”。隨之出現的是,某劇“開播一小時播放量突破1億”,某大IP劇“年內播放量457.9億”,某劇點擊量500億……數據如此逆天,網友紛紛驚呼“全球人口湊不足一部劇的點擊量了”。
以往,視頻平臺也是“刷量”的受益者,因為廣告商會按照點擊量支付廣告費。但是,當某些粗制濫造的作品也能刷出“天量”,連普通網友看了點擊量都想笑時,那么廣告商又怎會傻到繼續埋單?惡性循環之下,平臺也成為主要的“背鍋”者。基于這種邏輯,就不難理解愛奇藝為何會關閉播放量的前臺顯示。不過,也要看到,即便愛奇藝的做法是基于自己的商業利益,但這種“第一個吃螃蟹”的做法仍然值得肯定。因為這不僅打破了既有標準,也在某種程度上邁出了“告別數據崇拜”的第一步。
市場離不開標準,關閉播放量前臺顯示后,愛奇藝推出的替代品,是以綜合用戶討論度、互動量、多維度播放類指標的“內容熱度”。應該說,這一綜合指標比起單純的播放量來,更能體現影視作品的品質優劣,便于優質作品的制作者得到更多回報。但不得不提的是,必須警惕“內容熱度”注水。畢竟,在利益驅動下,某些人不惜鋌而走險違法刷量,又怎會不打“內容熱度”的主意?
根本而言,在關閉播放量之后,更要關閉的是某些從業者的投機取巧之心。這需要平臺加強管理,完善制度,避免堡壘被從內部攻破。同時,加大維權力度,相關部門也應積極作為,形成共治。比如8月底,全國首例視頻網站刷流量案正式宣判,被告刷單者因制造了9.5億余次的虛假訪問,而被判賠50萬元,該案就給刷單企業敲響了警鐘。
另外,觀眾也應該放棄數據崇拜,別整天被點擊量、排行榜、小鮮肉等牽著鼻子走,而應多參考一些信息源,提高自己的審美趣味,多支持優質影視作品。否則,一邊抱怨一邊縱容,就只能助長爛劇霸屏。也只有多方合力,才能形成良性循環,從根本上優化行業生態。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925eat.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