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說,沙漠是死亡之海
有人說,沙漠吞噬一切生命
有人說,沙漠進得去,出不來
有人說,沙漠是生命的極限
但這片沙漠,卻是他們
繞不開、斷不了的家鄉。
這里的人們,該如何抉擇?
這世上沒有奇跡,
奇跡源于不放棄。
曾經:
窮!苦!荒涼!絕望!
“自己的家鄉很討厭”
“沙上屋頂住不成,
十年種田九年空,
家家戶戶逃外村,
黃沙漫漫無人蹤。”
內蒙古鄂爾多斯市庫布其沙漠
是中國第七大沙漠
這段民謠,
傾訴著當地人的絕望
“曾經
這片不毛之地,
清凈得讓人恐懼,就是怕!”
“那個時候,
這個地方確實是貧窮得可怕。”
“五、六口蓋一床被子
三、四個小孩穿一條褲子”
“一個破屋里頭,我們住兩代人
為了讓二女兒討個活路,
就(把女兒)送給別人。”
曾經,
這里是不毛之地,
他們對綠色無比渴望,
卻又對家鄉無比絕望。
“沙漠里面沒有路、沒有電,
通訊也沒有,
醫療條件也沒有。”
“得了病,只有死,
沒有活的可能性。”
“小的時候對自己的家鄉‘很討厭’。”
于是,有人隱忍,有人放棄,
有人跳腳咒罵,有人干脆逃離…
這片沙漠,似乎成了
“希望”絕緣體
但是,但是,
這里終究是庫布其人的家鄉
留下來的庫布其人,
終究要在這片“絕望之地”
尋找生命之光……
這世上沒有奇跡,
奇跡源于不放棄。
“旗委政府號召全體人民出動!”
從這一天開始
治沙和修路同步進行
“沙漠里頭能種活樹,
這個200%是不可能的。
可是還抱著一種希望,
我也過去試一下。”
“有個施工隊沒有吃的了,只能三天吃一頓飯。”
是的,為了綠色和希望
庫布其人默默地開工了!
一開始,沒人知道能不能成功
他們只知道
哪怕只有1%的希望
也要付出100%的努力
因為,他們受夠了絕望!
這一干,就是40年……
我現在已經栽過幾萬畝樹了
我在以后我還想栽10萬畝樹
不能叫我那些娃娃再受傷害
”
這個身扛樹苗的漢子
是鄂爾多斯烏蘭木獨
村民工聯隊隊長張向前,
他拼命地
種樹、種樹、種樹……
就是不希望孩子們
再吃他吃過的苦。
“一天比一天綠化的面積大了
覺得看到光了,
看到一線的光了!”
”
兒時抱怨過家鄉“真討厭”的敖特更花,
已經堅持治沙20年。
站在樹蔭下的她
臉上洋溢著燦爛的光彩……
他們把黃河陵水引到沙漠
如今,庫布其擁有
六個西湖大的水面、濕地
風吹草低又見牛羊
20多種作物自然恢復生長
“
“該走哪條路,這很煩的。
不過選對了。”
孟克達來憨厚的笑容里
透著欣慰和得意。
“看到這片綠色,
再苦再累也值得!”
杭錦旗牧民高毛虎,在荒漠中堅守20年,率先采用水氣種植法、螺旋鉆種植法治沙。
這種技術對土壤擾動小,保護土壤原有結構,節約成本和用水量,提高造林效率。樹苗成活率由原來的20%提高到80%。
酷日和沙漠之間,
一個個不屈服的庫布其人,
呵護著來之不易的綠色家鄉。
▼
“在沙漠里修路必須得護,
要是不護僅僅幾天(沙子)就把它(公路)埋掉了。”
“你如果不認真種下去,
一陣風刮回來,
你可能要回到舊社會。”
40年來,
這里發生了很多故事 ……
“我們這里位于黃河的幾字彎里面,我們把黃河陵水引用到沙漠,實現生態支撐。
目前已經形成了
六個西湖大的水面濕地
有20多種作物
都是自然恢復生長
同時我們在周邊
種了14平方公里的樹”
——劉海全,鄂爾多斯市 杭錦旗水務和水土保持局局長
“這個區域的沙漠
在綠起來的同時
沙丘的高度得到了有效降低
現在沙丘高度
大家可以看到是九米
而在1988年的時候大約17米18米”
——張立欣, 億利庫布其沙漠研究院副院長
“庫布其沙漠通過
改革開放近40年的建設
目前治理面積已經達到
6000平方公里
相當于一個上海市的國土面積
已經整體被控制”
——高永杰, 鄂爾多斯市杭錦旗林業局副局長
“風沙變風景
沙子變金子了
我們年收入上40萬了
翻了20倍”
——孟克達來,鄂爾多斯市杭錦旗 道圖嘎查億利新村致富帶頭人
“把我們家鄉打造得
你看現在沙美路美、人美
我們將來更好”
——賀改蘭, 鄂爾多斯市杭錦旗牧民
“回頭見一片綠色
我就感到我就值
我再吃苦受累我也值得”
——高毛虎, 億利治沙生態民工聯隊隊長
“有了穿沙公路以后治沙成功了
最關鍵是改變了他們的命運
這個是給他們祖祖輩輩造福的一件事”
——白富華, 原鄂爾多斯市杭錦旗交通局 局長
“中國的這種荒漠化防治
在國際社會上
得到了荒漠化治理的認可
讓一些一帶一路沿線的國家
對我們這種模式
非常希望能夠在其他國家能夠落地”
——奧寶平, 億利沙漠生態事業部總裁
“庫布其是個奇跡
能把中國一個貧困的地方
變成一個全球發展的典范
非常不可思議”
——埃里克·索爾海姆, 聯合國副秘書長聯合國環境署執行主任
2017年,《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在鄂爾多斯市召開,庫布其作為中國防沙治沙的成功實踐被寫入190多個國家代表共同起草的聯合國宣言,成為全球防治荒漠化典范。
“庫布其”在蒙語中
意為“弓上的弦”,
如今,庫布其沙漠的治沙經驗
已成“弦上的箭”。
這支箭將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成為國際社會
推崇和效仿的中國樣本。
穿沙公路,
穿過迷人的沙漠綠洲,
改變了他們的命運
請記住這些身影:
他們如此平凡
但平凡,就是唯一答案。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