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代村新貌。
王傳喜(中)和代村社區老年公寓的老人談心。
干凈整潔的水泥路,一排排村民“小洋樓”,房頂有太陽能,院里有盆栽花草;人氣十足的沿街商城店鋪林立,昔日村民變身“新市民”和老板;幽靜的老年公寓里,村民文化廣場的綠蔭下,三五成群的老人正在下棋、聊天,悠然自得……
這是6月4日記者在蘭陵縣卞莊街道代村看到的情景。這里叫代村,但“村”已不再是原來那個“村”,儼然成為一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魅力新城。
誰能想到,在19年前,代村村集體還負債累累,矛盾錯綜復雜,群眾上訪不斷,是眾人眼中的“臟亂窮差”村、落后村。而如今,代村各業總產值達26億元、集體收入1.1億元、村民人均純收入高達6.5萬元,成為新農村建設的“領頭羊”、鄉村振興的“排頭兵”。這一巨變背后,是代村社區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王傳喜帶領干部群眾19年如一日的艱苦奮斗。
作為新時代基層黨員干部的優秀代表,王傳喜先后榮獲全國勞動模范、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等稱號,光榮當選黨的十九大代表。6月13日,中共山東省委宣傳部決定,授予王傳喜同志“齊魯時代楷模”光榮稱號。
重擔肩上挑,當好“領頭雁” “當前要抓住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時機,抓緊推進我們村的新農人培訓中心項目,項目負責人要盯緊了,盡快把項目規劃完善好……”6月4日早上6點,代村辦公樓會議室,19年來該村每天雷打不動的“兩委”干部早例會開始了,王傳喜與班子成員和項目負責人商討著一天的工作。
打開王傳喜辦公室的柜子,190多本工作筆記,碼放得整整齊齊,記錄著19年來他一路走來的點點滴滴。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既然我當了書記,就一定要帶領大家過上和城里人一樣的好日子!”上世紀90年代,市場經濟大潮甫興,而代村由于沒跟上時代步伐,每況愈下,村集體負債380萬元,村民對村干部有意見,人心渙散,經常上訪,村里治安也很差。生于斯,長于斯,王傳喜看在眼里,急在心里。1999年,31歲的他臨危受命,當選村主任,此后又當選村黨支部書記。憑著一腔熱情,王傳喜立志帶領全村,干出個樣子來。
“我上任第3天就開始接法院傳票,兩年里出庭了100多次。”對上任之初的情形,王傳喜記憶猶新。越是艱險越向前,他沒有退縮,而是迎難而上。他團結帶領村“兩委”干部,挨家逐戶走訪,廣泛聽取黨員群眾意見,把村民反映強烈的問題列了大大小小80多項。
經過調研他發現,田地不均,是限制代村發展的根本問題,也是第一塊難啃的“硬骨頭”。“當時有的村民一口人兩三畝地,有的卻只有兩三分,相差近十倍,大部分群眾感覺不平衡、有意見。”他下決心從這個村民最想解決的問題入手,提出重新調整土地。
明擺著的好事,卻遭到村干部們的一致懷疑,都說成不了:那是動農民的命根子,人少地多的戶能干?
有人登門叫罵,飛石、恐嚇信,接連而至,妻子劉會芳精神幾近崩潰,在壓力之下喝了農藥,幸運的是被搶救了過來。但這一切并沒有使王傳喜退縮,“這事干不成,我們就成了代村的罪人!”他堅定地說。
2000年初,王傳喜帶領村干部一邊反復研究制訂土地調整方案,一邊積極做群眾思想工作,盡可能尊重村民意愿。在土地調整期間,村干部和村民小組成員吃住都在地里,光木樁就打了近萬個。一戶兩塊田,一塊好點的一塊差點的,所有村民抓鬮選地,公開公正透明。村民信服了,“這回分地有真事兒”。就這樣,土地調整順利完成。
“通過這件事兒,奠定了我們這一屆村‘兩委’班子的群眾基礎,大家對我們這個班子都很信服,樹立了村干部的威信。”回憶起這段往事,王傳喜十分感慨:老百姓的工作好不好做,關鍵是看黨員干部能不能做到“真”和“公”,只要我們沒有任何私心,干的是一碗水端平的真事兒,一定能把事干成。
“公生明,廉生威。”王傳喜經常拿這句話告誡村干部,并“約法三章”:村里的工程絕不許親朋好友插手,惠民政策絕不因沾親帶故徇私,干部選用絕不讓直系親屬沾光。建立了以黨支部“提事”,村委會“議事”,黨員和村民代表大會“定事”,村務監督委員會“監督事”的工作機制,以及村務公開制度,真正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王傳喜用實際行動踐行著一名共產黨員的社會責任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忘黨員身份,不負群眾重托,王傳喜時刻嚴于律己,同時也嚴格要求村干部,做到手不長、嘴不饞、心不貪。19年來,在王傳喜的帶頭示范下,“兩委”班子經歷過六次換屆選舉,除正常退休外,沒有一人因非正常原因落選。村干部經手的錢物上億元,沒有一人因此栽跟頭,更沒有群眾說三道四。
為更全面發揮村級黨組織的整體戰斗力,王傳喜還根據無職黨員的特長和崗位需要,在村里設立“社會治安崗”“文明新風崗”“舊村改造崗”等崗位,實行黨員幫帶聯系戶制度,讓每名黨員都有發揮作用的平臺,無論是土地調整還是舊村拆遷,都發動黨員帶頭簽協議,有力推進了各項工作。
勇于創新業,田園變公園 走進坐落于代村的蘭陵國家農業公園,華夏菜園館里滿眼都是各種特色的蔬菜水果。這是一處園中園——代村現代農業示范園,采用無土栽培、海綿栽培、管道培植、輪式栽培、浮板式栽培等先進種植技術,讓人們大開眼界。
游覽車一轉彎,一片數千畝的花田呈現在眼前。“剛過去的五一和清明假期,這里千畝油菜花綻放,游客們都爭著坐園里的小火車賞花。”村黨委委員劉建永告訴記者。
蘭陵國家農業公園占地2萬畝,是全國第一個國家級農業公園。園區將現代農業與旅游元素相結合,同時融入人文歷史、農耕文明,生動展示了蘭陵作為“中國蔬菜之鄉”“山東南菜園”的美麗畫卷。
“國家農業公園是鄉村休閑和農業旅游的升級版,是農業與旅游融合發展的產物。”王傳喜告訴記者,按照設計定位,它既涵蓋園林化的鄉村景觀、生態化的郊野田園,還包含景觀化的農耕技術、現代化的農業生產,是一個綜合的現代農業田園景觀。
落后村如何實現超常規發展?不走尋常路,敢于吃螃蟹,才能實現彎道超車。蘭陵國家農業公園的建設就是王傳喜勇走創新創業道路的見證。
敏銳的市場眼光,讓王傳喜具備了超前的判斷力。他的每一次探索,都給代村帶來新的變化。早在2002年,村里調整并流轉部分土地后,王傳喜就帶領村民搞“五園一帶”,即花卉園、果品園、蔬菜園、良種示范園、農業觀光園和全民健身帶,走上發展現代農業的道路。在當時,這已經是農業和旅游的初步結合了。2007年,與毗鄰5個村的2200多家農戶簽訂了土地流轉協議,流轉土地7000余畝。同時聘請中國農科院的專家高標準規劃設計了萬畝農業示范園,有效推動了全縣蔬菜產業的轉型升級。
2012年,鄉村旅游在全國有了大發展的趨勢,省旅游部門首次創新性地提出“國家農業公園”的概念。王傳喜得知消息后認為這是一個不可多得的發展良機,立刻趕往省城,跑到上級部門爭取。當年,蘭陵國家農業公園即作為全國第一個國家農業公園試點得到批復同意。從此,代村搭上了“國家農業公園”的快車,總投資10億元實施“雙園共建”,代村產業發展迎來井噴時代。
目前,蘭陵國家農業公園已先后改造提升了5萬平方米的智能溫室、農展館、農耕文化廣場、華夏菜園、熱帶雨林館、沂蒙山農耕博物館、竹林水岸、蘭花館、中國知青村等多個項目,正在籌建印象蘭陵、新農人培訓中心等新項目。公園連續承辦了六屆中國蘭陵國際蔬菜產業博覽會,年接待游客100余萬人次,2017年光門票收入就實現3500多萬元。同時,該公園也是省委黨校的教育示范點、市級黨員教育示范點,每年舉辦各類新型農民培訓班200多期10余萬人次,培訓黨員近萬人次。
蘭陵國家農業公園的建成還帶動了居民就業,園區僅管理服務人員就安置村民300多人,圍繞現代農業、旅游業服務的經營戶有170多家。
來到沂蒙山農耕博物館,作為柳編技藝傳承人的代村村民王保均正在給好奇的游客講解柳編技巧,“這個柳編魚簍很受游客歡迎,最多的時候一天能賣2000多塊錢。”沂蒙山農耕博物館建成后,他找到了用武之地。
依托地處城鄉接合部的優勢,瞅準了發展現代農業和農業旅游帶來的人氣,王傳喜又乘勢而上規劃建設了代村商城。眼下的代村商城每天熙熙攘攘,已成為全縣最大的商貿物流集散地,進駐經營戶2000多家,年交易額10億多元,每年可為集體經濟增收4000多萬元。
強集體經濟,辦民生實事 由村里統一免費配置的沙發、電視、冰箱、天然氣、暖氣一應俱全,臥室內干干凈凈沒有異味,陽臺上花開正艷……走進代村“幸福家園”老年公寓2棟101室,記者發現這里不是常見的那種筒子間老年房,而是擁有“一室一廳一衛一廚一陽臺”的完整而溫馨的住家。
“以前住的房子是小草屋,一到下雨天就漏,現在可好哩,住在老年公寓,什么都不用花錢,真是做夢也想不到啊,老來生活會過得這么舒坦!”今年85歲高齡的村民苗生連一只手拉著老伴,一只手高興地到處指點給記者看。代村有500多名老年人,60歲以上不僅免費住公寓,還按月發放“老年優待金”。
王傳喜始終牢記習總書記“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的重要講話精神,選擇了一條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堅持集體與個人同步增收,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讓全村群眾實現共同富裕、同步提前實現小康。
王傳喜上任不久,就和“兩委”班子一起,帶著煎餅咸菜,趕到江蘇華西村等地取經。“集體強大,村民富裕。”這是他學習歸來的感受。2005年起,村民土地統一流轉,改由集體經營,實行村企合一。王傳喜告訴記者,目前投資經營方式,有全民所有、集體股份制,有股份合作制、混合所有制,不管哪種形式,村里規定集體股份不能低于50%,確保村集體的話語權。先后培育壯大了建筑裝飾業、現代農業、現代服務業、鄉村旅游業四大優勢產業。同時讓村民入股當股東,年年享受利潤分紅。
秉持公心,啃下一塊又一塊“硬骨頭” 安居才能樂業。從2006年開始,王傳喜帶領干部群眾實施舊村改造,建了58幢聯排別墅、170座小康樓,小學、幼兒園、衛生院、老年活動中心、村民文化廣場一應俱全。村委委員龍建新說,那時候村里一片破敗,但真要拆,村民一片反對聲。王傳喜決定先安置后拆遷,制定了“評估補償、低價安置、按需分配”的拆遷政策。他秉持公心,硬是端平了這碗水,啃下了又一塊“硬骨頭”。鄉親們都說,王書記很公正哩!
“村干部辦事要講公道,群眾才信你。”王傳喜說,“德才兼備,德為先,公心也是德,這是當好村干部的前提。”
代村用8年時間,分6批次,讓全部村民上了樓,零占耕地、零投訴,還節省出幾百畝建設用地,實現了零占地、零違章、零投訴。
“村集體經濟的增收,最終要體現在村莊發展和群眾生活改善上,讓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王傳喜說。舊村改造完成后,由村集體出資保障村民各項福利,全體村民基本食物無償供給;全村60歲以上老人住進設施完善的老年公寓,按月享受“老年優待金”;村民100%參加“新農合”“新農保”,所需資金由村集體全部負擔;非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每年享有村集體發放的助學金、獎學金2000元—50000元不等;全村凡有勞動能力的村民都實現了就業,人人有工資性收入,家家有集體分紅收入。如今的代村,實現了幼有早育、學有優教、勞有所得、病有良醫、老有所養、住有宜居、弱有幫扶。
“多虧了有傳喜這個好班長!”今年77歲的老支書李學全跟記者算了筆賬,他現在每個月拿300元的老年優待金,國家每月補助100元,村里每月糧食款、商城分紅400元,加上早年投資商城的分紅和每年1萬元的退休金,“俺們日子過得比很多城里人都滋潤哩。”
“綠樹掩映小洋樓,空氣清新人長壽,使用沼氣新能源,文明衛生又方便,條條大路通家園,鄉村勝似城里面。”這段村民自編的順口溜,道出了代村鄉村振興的美好景象。
在代村村委會接待室里,“全國文明創建先進村鎮”“中國美麗鄉村”“中國最美休閑鄉村”,以及授予王傳喜個人的“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勞動模范”稱號……各種獎牌和榮譽證書擺滿了一面墻。這是對王傳喜,也是對這個“兩委”班子、對這個先進村的最大褒獎。
“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著全面小康社會的成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質量。要深刻認識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扎扎實實把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好。”今年3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山東代表團審議時發表重要講話時說。王傳喜將總書記的這一重要指示要求深深印在了心里,“要讓父老鄉親富起來,讓村里強起來,我現在很有干頭。”
現在,王傳喜已瞄準了新的發展目標,蘭陵新農人培訓中心、印象蘭陵旅游古鎮、蘭陵優質農產品交易市場等一批新項目正在籌劃或已開工建設。“下一步我們將大力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努力打造鄉村振興戰略的‘代村樣板’。”談到代村的未來,王傳喜神情堅定。
鄉村振興呼喚更多“領頭雁” □ 本報評論員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從一個負債累累、民心渙散的貧困落后村,成長為集體經濟強大、文明富裕、生態宜居的美麗家園,代村的巨變,讓我們深切感受到了一名優秀的基層黨組織領路人在鄉村振興實踐中的關鍵作用。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習近平總書記對我省實施好這一戰略寄予厚望,要求我們打造鄉村振興的齊魯樣板。推進鄉村振興,基層黨組織既是“一線指揮所”,也是“行動先鋒隊”,有沒有一個過硬的村級班子帶頭人,將對基層黨組織能否發揮好先鋒模范和戰斗堡壘作用,帶領村民脫貧致富產生決定性影響。王傳喜,就是一名過硬的基層黨組織領路人,是廣大農村基層黨員干部的杰出代表。作為村黨委書記,他帶領群眾19年如一日苦干實干,堅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道路,生動詮釋了優秀共產黨人的政治品格,樹立了新時期基層干部的良好形象,是鄉村振興實踐中當之無愧的時代楷模。
當前,全省正在按照總書記“五個振興”的重要指示要求,全面落實中央和省委鄉村振興的一系列決策部署,以實際行動打造齊魯樣板。榜樣是最好的說服,示范是最好的引領。推進鄉村振興,需要千千萬萬個堅強的農村基層黨組織,千千萬萬名優秀的農村基層黨組織書記。王傳喜的事跡和精神,為廣大農村基層黨員干部如何在鄉村振興實踐中擔當作為,樹立了價值標桿,提供了行為指向。廣大黨員干部特別是農村基層黨組織書記,要自覺以王傳喜同志為榜樣,學習他對黨忠誠、情系群眾、忘我工作、無私奉獻的優秀品質,學習他攻堅克難、敢于擔當、創新實干、盡職盡責的精神境界,不斷汲取精神力量,堅定理想信念,在鄉村振興實踐中勇于當先鋒、做模范,爭當“領頭雁”、帶頭人,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開創新時代“三農”工作新局面貢獻力量。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