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島客戶端記者 鮑福玉 毛梓權
5月3日,圓滿完成2018年綜合海試B航段任務的“大洋一號”船滿載著70名科考隊員和船員,以及豐碩的海試與調查成果,停靠青島市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科考基地碼頭。至此,由中國大洋協會組織的2018年“大洋一號”船綜合海試航次順利結束。
本航次任務共計45天,其中A航段23天,B航段19天,A、B航段交接時停靠廈門,進行為期3天的物資補給和人員輪換。總航程6208海里,其中A航段3605海里,B航段2603海里。
A航段首席科學家初鳳友表示,本航段我國自主研發的“海龍”系列潛水器共計完成8次下潛,其中,“海龍III”潛水器下潛5次,完成4500米級深潛試驗;“海龍11000”潛水器下潛3次,完成3000米級下潛試驗,均取得重要突破。全面測試了航行控制、取樣作業、水聲通信等功能,潛水器運行狀態良好,各項參數達到設計標準,獲得的相關試驗數據與操作經驗,將極大推動“海龍”系列潛水器的發展,為其最終的業務化運行奠定良好基礎,進一步提升我國深海科考的作業能力和效率。
與此同時,科考隊還抓住有利時機在西太平洋“雙十字”區域,先后完成了CTD(溫鹽深儀)采水、浮游生物拖網、近底錨系觀測系統布放等調查作業,獲取大量豐富的樣品和數據,為進一步揭示該海域溫鹽、環流等水文特征,以及深海生物多樣性特征等提供了支撐。
B航段首席科學家蔡巍表示,本航段我國最先進的自主潛水器“潛龍三號”共完成4次下潛,下潛成功率百分之百,這在海試中尤為不易。
其中,前兩次下潛為海試潛次,分別完成了綜合性能試驗和最大續航力試驗,全面檢測了50項技術指標,包括最大工作深度、無動力下潛/上浮速度、巡航速度、最大航速、最大續航力、測深側掃聲納、光學探測、水體探測、衛星通訊、水面航行/定位和回收等,潛水器2節速度續航力達到42小時48分鐘,航程156.82公里,創下我國自主潛水器深海航程最遠紀錄。
后兩次下潛為試驗性應用潛次,分別在南海北部陸坡東沙西南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區與多金屬結核試采區和參照區開展大面積科學調查,近底調查時間共64小時,總航程超200公里,獲取了豐富的水體探測和近底磁力數據以及大量高清海底照片,開創了自主潛水器和船載地質取樣裝備同時作業的新模式,探索了潛水器跨區域探測作業的可能性。
“潛龍三號”高效穩定的性能將進一步提升我國深海調查能力和效率,有望為我國深海資源勘查和科學研究貢獻更多原創性成果。
與此同時,B航段還完成了EM122多波束系統和國產超短基線基陣的標定工作,提升了“大洋一號”船深海地形測繪和水下高精度定位的能力;在多金屬結核試采區和參照區開展了4條測線共140km的多波束測量,獲取了該區域的地形數據;在多金屬結核試采區開展了3站箱式取樣器和2站多管取樣器作業,獲得了多金屬結核、結殼及沉積物樣品,為研究該區域的結核分布特征和沉積物的土工力學參數等提供了第一手樣品支撐,為之后的試采區選址和集礦車設計提供了重要參考依據。
“大洋一號”船船長徐巍巍表示,本航次中,“大洋一號”船多次遭遇惡劣海況的影響,全體船員團結協作,與科考隊員配合默契,保障科考隊圓滿完成了各項海試和科考任務。這是“大洋一號”船2017年大修改裝后首次執行綜合海試任務,全程航行6208海里,開啟動力定位27次,船舶運行效能得到了全面檢驗,信息智能化水平不斷提升,調查作業水平和能力大幅提高。
中國大洋協會辦公室副主任李波表示,這次海龍、潛龍深海裝備的成功海試和應用,是我國科技人員在發達國家長期控制封鎖的深海技術領域,依靠自主創新,集成發展的重大成果,標志著我國在深海重大裝備的設計、制造方面已具備產品化開發制造能力。伴隨國家海洋事業的進一步發展,深海技術裝備將向著全海深、智能、綠色、大數據方向進一步推進,通過發展“深海深地”鉆探的“深龍”技術,海底、水體、海面、太空、陸基一體的“云龍”技術,綠色高效海底資源開發的“鯤龍”技術,全面推動我國深海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并可望通過企業化運作和技術整合,形成國家級的深海裝備品牌和專業化隊伍,以有效支撐海洋強國建設。
[編輯: 焦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