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中國在建設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道路上,采取的是以追趕西方發達國家為特征的追趕型發展戰略。這個戰略在十九大以后,有了一些顯著的變化。從追求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要在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現代化建設的戰略部署至少需要考慮兩個問題:一是保持一定的增長速度,二是全面深化改革。政府是制度供給的主體,也是驅動創新發展的主體,因而要把創新制度的供給,當作政府調結構的“抓手”,政府要通過增加高質量的制度供給,給市場運行主體創造優良的環境。“揚長補短”的政策取向必然使潛在的增長空間得到有效擴展,同時會對中國經濟的中短期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關口的迫切要求,也是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推動我國進一步發展的戰略目標。
關鍵詞:新時代 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高質量發展 現代化經濟體系 轉變發展方式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在建設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道路上,采取的是以追趕西方發達國家為特征的追趕型發展戰略。這個戰略在十九大以后,有了一些顯著的變化。
一是鄧小平提出現代化建設分三步走的戰略,黨的十九大提出可以分兩個階段來安排,即我國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比鄧小平提出的現代化建設的戰略部署提前了15年;到本世紀中葉,要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顯然目標上了一個新的層級。
二是十九大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其中,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指人民群眾對教育、工作、收入、社會保障、醫療衛生服務、居住條件、環境和精神文化生活的更高需求;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是指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民的上述需要,在數量、質量、結構、空間等方面,存在不平衡和不充分供給的情況。
新時代經濟發展戰略將面臨怎樣的發展環境?這個環境對我國的中長期發展將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我們如何根據發展條件的變化,調整發展戰略、改革體制機制,以適應新時代的發展要求?
一、從追求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
黨的十九大報告沒有提出定量的經濟增長指標,但堅持“必須堅定不移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的提法。要在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現代化建設的戰略部署至少需要考慮兩個問題:
一是保持一定的增長速度。這仍將是中國一些重大經濟問題的邏輯基石。GDP增長率仍是經濟政策最重要的量化指標之一。因為,要在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人均GDP按現在的幣值要達到2萬多美元。這意味著從2020年開始接下來的15年中,或者在2016年8260美元的基礎上,年均得保持4%—5%的增長速度,才能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從上個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全球只有日本一個國家持續保持了30年的中高速增長。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已經高速增長了40年,如果年均把4%—5%左右的增長速度持續到2035年,意味著中國要保持近60年的中高速增長。這是全球經濟增長歷史上從未有過的現象。
二是全面深化改革。要高度重視人均GDP達到8000美元后的“中等收入陷阱”問題,在遠景上,這取決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推進。全面深化改革推進得深入,這個“陷阱”會順利地邁過。這意味著十九大報告中雖然沒有提到增長的數量目標,但中國經濟不能進入低速增長軌道。速度問題仍然是追趕戰略中必須高度重視的、有一定約束力的硬性政策目標。
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這說明未來的追趕戰略是追求增長速度與追求高質量發展的混合體。速度很重要,但提高收入、增加福利、改善公共設施等轉型發展問題更加重要。為此,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過去,我們的非均衡發展采取的是“揚長避短”戰略,傾斜發展某些重點部門和領域,目的是為了高速度發展。現在我國已經進入到了“補短板”、“揚長補短”的發展階段。在全面實現追趕目標之前,我們的發展工作要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特別是要堅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
據此來看,由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戰略目標特征所界定的追趕戰略,在戰略目標、政策取向等許多實質性問題上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這種變化表現在很多方面,以經濟發展的質量發生變革為例,進行一些闡述。
過去落后生產力條件下,我國商品和資本雙短缺,導致經濟發展中偏重于數量的滿足,發展質量、產品性能和服務重視得不夠。現在進入新時代,出現了商品和資本雙過剩現象,商品供給數量充足,競爭充分,開放度高。如果實體經濟仍然維系低質量的供給體系,必然導致老百姓把貨幣投票轉向國外高質量商品;如果不能供給足夠收益的優質資產以滿足理財需求,民眾必然會把儲蓄轉向對房地產的投資活動。前者會導致國內經濟循環不暢,商品進一步過剩;后者會導致出現嚴重的“資產荒”,從而推動房地產價格迅速上揚,推動虛擬經濟泡沫化。這兩個問題疊加,最終會表現為效率低下,甚至發生經濟金融危機。這就是說,要投入更多資源用于提升商品的供給質量,提供更多優質金融資產,以平衡經濟發展矛盾,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