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鵲山水庫和玉清湖水庫蓄滿后,可100天不間斷向市區供水
大眾網濟南9月24日訊 濟南,因泉而興,因泉而名,泉水,是濟南的魂。上世紀70年代以后,72泉相繼停噴,濟南面臨“水荒”考驗。為了保泉,1986年,濟南上馬“引黃保泉”工程,自古便習慣了喝泉水的濟南人開始喝上了黃河水。僅近10年來,濟南市就累計引用黃河水52.6億立方米,相當于4383個大明湖。
素有“泉城”之稱的濟南擁有令世人羨慕的地下水資源。全市遍布著700多處天然涌泉,僅在濟南老城區2.6平方公里的范圍內就分布著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龍潭等四大泉群、136處泉水。與此同時,濟南市又是我國重要的資源性缺水城市之一,全市人均水資源量351立方米,僅為全國人均水資源量的1/6,大大低于國際公認的人均1000立方米最低警戒標準。上世紀70年代,隨著地下水開采量越來越大,濟南泉水年年枯竭,連續噴涌達百年的泉景也不復存在。1981年,濟南大旱,趵突泉出現長時間停噴斷流。
因為面臨失去,濟南人對這股“清流”倍感珍惜。1986年,濟南開始上馬引黃和臥虎山引水工程。1988年12月,黃河水廠、南郊水廠相繼投入使用,濟南市民開始由喝地下水改為喝地表水。1998年,濟南啟動引黃保泉二期工程,興建鵲山水庫和玉清湖水庫。據濟南黃河河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玉清湖、鵲山水庫現與濟南城區供水管網串通,兩座水庫日供水量達80萬立方米,目前市區居民生活用水的80%來自黃河。
為了緩解城市用水、工農業用水和地下水開采的矛盾,2008年,東聯供水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城東工業用水大范圍置換為地表水,9年累計置換工業用地下水超2億噸,如果按照大明湖120萬立方米的蓄水量計算,相當于180個大明湖。
2017年,趵突泉已經持續噴涌14年,這是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濟南泉群持續噴涌時間最長的一段時期。在這14年里,泉水又漸漸回到濟南人的生活里——2011年泉水浴場建成并免費向市民開放、2013年濟南舉辦首屆泉水節、2014年濟南啟動名泉修復工作、2015年在泉城路片區啟動了泉水直飲項目使市民和游客隨時都能品嘗濟南甘甜的泉水、2017年第二屆國際泉水文化景觀城市聯盟會議在濟南召開……
而這一系列保泉成就的背后,引黃保泉工程發揮了關鍵的作用。近10年來,濟南市累計引用黃河水52.6億立方米,相當于4383個大明湖。黃河水資源的有效利用,對緩解濟南市供水緊張狀況和恢復泉涌起到了關鍵作用,一幅“泉涌、湖清、河暢、水凈、景美”的美麗畫卷正在展開。 (大眾網——山東24小時客戶端記者 于文婷)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