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島全媒體記者 李曉哲
9月7日,在2017東亞海洋合作平臺黃島論壇開幕式上,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院長季志業先生發布《東亞海洋合作研究報告(2017)》。報告盤點了東亞地區經濟發展情況,介紹東亞海洋經濟持續向好,世界上吞吐量最大的30個集裝箱港口中超過20個位于亞太。同時報告呼吁打造“東亞海洋命運共同體”。
季志業通報,2016年東亞地區經濟增幅居全球前列,據2017年7月世界貨幣基金組織最新統計,東亞地區以世界29.5%的人口創造了世界28%的GDP;美、歐經濟增長率徘徊在1.6%、1.8%,而中國、東盟經濟增長率分別達6.7%、4.9%,為本地區開展海洋合作提供了良好環境。
東亞海洋經濟持續向好,全球近40%的海上貿易經過東亞地區,世界上吞吐量最大的30 個集裝箱港口中,超過20個位于亞太;中、日、韓、菲是世界四大造船國;本地區漁業產量占世界總量近七成。
東亞各國從戰略出發,推動海洋合作。中國與東盟國家的合作從“黃金十年”邁向“鉆石十年”;中日保持各層面溝通,海洋合作成兩國關系重要組成部分;中韓海洋合作暢通。
東亞海洋合作機制發揮積極作用。東盟地區論壇、東亞峰會通過海上執法機構合作、海上意外相遇規則等聯合聲明,亞太經合組織召開第四屆藍色經濟論壇。中日韓與東盟各國圍繞海洋科技、環保、漁業、海事安全等開展合作,建立海洋觀測站與海洋垃圾治理成為亮點。
過去一年,中國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為軸,堅持親、誠、惠、容睦鄰外交政策,積極引領、推動東亞海洋合作?!?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所接受和認同。
中國積極推進務實合作,惠及地區。第一、深化執法互信,中國—東盟國家海上搜救協調員培訓班在上海開班;與韓國舉辦海事安全政策會等。第二、落實海洋治理合作,與日本舉行海洋垃圾專家對話平臺首次會議;已與東亞7國簽署雙邊海洋合作協議,中柬首次啟動聯合海洋科考;中國-東盟海水養殖聯合研究與推廣中心正式啟動。第三、推動港口基礎設施建設,緬甸皎漂港綜合一體化開發、馬來西亞欽州-關丹“兩國雙園”等項目進展順利。
中國積極推進海洋領域人文交流,舉辦系列“一軌半”“二軌”的對話會、研討會、交流會、博覽會,深化交流與理解互信。
中國地方政府發揮海洋合作重要作用。中國-東盟海洋合作中心落戶福建廈門,發展中國家海洋可持續發展部級論壇在廈門國際海洋周期間召開。山東青島振興海洋港口經濟、做“一帶一路”支點,促各國民心互通,服務“海洋強國”戰略。第一屆黃島論壇在青島西海岸新區成功舉辦。
為了進一步強化合作意識、拓展合作領域,理順合作機制、提高合作效率,報告倡議樹立一種理念,即“東亞海洋命運共同體”。東亞各國應構建有東亞特色的、區別于西方的海洋發展觀、安全觀和治理觀,打造地區海洋命運共同體,即互利共贏的海洋經濟關系、和諧共生的海洋生態關系、包容互鑒的海洋文化關系。
同時倡議打造一個網絡,即“藍色伙伴關系網絡”。增強政策溝通協調,共推藍色發展戰略對接;在多邊、雙邊合作中注入藍色經濟理念,共建藍色經濟合作機制;完善藍色經濟發展指標,發布藍色經濟發展報告,共設藍色經濟標準;推動東北亞藍色經濟圈、環南海經濟圈建設,共用藍色經濟大通道。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將成為一個很好的抓手,以推進海洋基礎設施建設,擴大東亞港口聯盟,提高海運物流效率;促進文化交流,便捷簽證服務,挖掘海洋旅游合作潛力;協調地區國家在國際海洋通道、公域開發問題上的立場,積極維護共同利益。
報告還倡議實現一套目標,即“服務(service)、安全(secure)、智慧(smart)、可持續(sustainable)的4S目標”。搭建海洋生態監測、氣候預報、航運信息等信息共享平臺,加強海洋公共服務合作;深化海上執法人員交流與執法合作,有效應對海上安全威脅;創建國際海洋科技合作園,打造海洋大數據系統,推廣“智慧海洋”建設;對接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加強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污染防治、氣候變化、藍碳等國際合作,實現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
[編輯: 焦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