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博在校園里向記者展示他的行程地圖。
文/半島全媒體記者 劉金震
圖/半島全媒體記者 吳璟
9月2日,駐青幾所高校迎來新生報到,看點十足地開始了新生的新學期。一名來自新疆哈密的小伙子,早早地從家里出發(fā)途經多個省區(qū),騎行3319公里于8月9日來到青島,與即將就讀的學校來了場約會。小伙兒在青島休整三天后,8月12日返回了哈密老家,在報到當天與家人“回”到學校。據悉,這也是他首次嘗試遠距離騎行。
多所高校齊迎新生報到 駐青高校進入集中開學季,9月2日,青島科技大學、青島理工大學、青島農業(yè)大學迎新,被三所高校錄取的學生來到青島,即將開始屬于自己的大學生活。記者來到青島科技大學的校園看到,滿校園內人頭攢動,迎新的彩旗招展預示學生到來。各個學院的同學們也拿出十足誠意,紛紛向來自各地的新生表達歡迎之情。尤其是傳播與動漫學院別出心裁,制作了一套“傳小播”和“董小漫”表情包,成為新生們追逐的熱門。
在青島理工大學的校園內,迎新報到工作簡單得多了,學院的迎新點直接設在宿舍樓下。新生通過迎新網提前接觸大學,早早與同學成為未曾謀面的熟人。學校根據新生網上報到信息,可以提前開展大量的迎新準備工作,新生完成報到基本不用一分鐘,可以直接拎包進入宿舍住宿。
騎行38天提前來看學校 在今年到學校報到的學生中,來自新疆哈密的新生彭博,近期成大家關注的“紅人”,記者在青島科技大學見到他,跟著爸媽和姥爺姥姥報到,正式進入中德科技學院就讀。其實在正式開學報到之前,他就已經到過青科大,而且獨自一人從哈密騎行而來,期間總共歷時38天,途經七個省份,行程達到3319公里。
19歲的彭博,在高考前就產生了騎行的想法,所以填報志愿后,他立馬就踏上騎行之路,在路上他得知被青科大錄取,最后一路向東提前到了學??纯础τ谂聿┒?這是首次騎自行車遠行,父母開始也極力反對。執(zhí)拗的他卻向朋友借了自行車,還學習了自行車修理,準備一番后打聲招呼就走了。彭博的爸爸告訴記者,家人起初以為彭博腦子一熱,騎行百余公里也就知難而返了,但低估了彭博堅持的決心。在他離家騎行出去200多公里后,媽媽開車一路追上來。最后彭博還是選擇只身上路,每天會電話向家人匯報行程。媽媽則每天在家抱著地圖,標注彭博行進的路線和到達的地點。
不只是堅持下來而是未放棄 雖然一路有導航指引,但一路的驚險可想而知。彭博媽媽說,有一次天色已經黑下來,彭博又實在找不到住處,就給同學打去了電話,拍攝了視頻記錄情況,也怕自己會遇到不測。對于彭博來說,更加難耐的則是孤獨感。他在出發(fā)前改裝了自行車,加上了音響設備和太陽能板,就這樣一路唱著歌一路騎行,才能打消那股時時襲來的寂寥。
一路的壯美山河讓彭博感觸良多,但是路上也曾經遭受拒絕,同樣也有好心人給予安慰,有人幫修理自行車,還有工地的工人送給他盒飯。彭博告訴記者,這一趟騎行下來,整個人有所變化,越來越自信了。同時,一路的見識也更加深刻。騎行路上也曾經產生過想放棄的念頭,尤其是在感覺特別累的時候,但在他看來,慶幸的不只是堅持下來,而是一路騎來未能放棄。
■保障 貧困生入學有全體系關愛 從駐青高校的報到情況來看,針對家庭經濟困難的新生,各學校開通了“綠色通道”,確保新生正常入學就讀。青科大首次實施“特困新生關愛計劃”,為家庭經濟困難新生提供一項國家助學金、一個勤工助學崗位、一份免費醫(yī)保、一份勵志禮物。而青島理工大學在新生報到時,為各校區(qū)共122位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送上了“愛心大禮包”。來自甘肅慶陽的小郭是視覺傳達設計專業(yè)新生,在報到前向學校提交了資助申請,暑假小郭在家鄉(xiāng)教小朋友畫畫賺了來校報到的路費,邁出了獨立的“第一步”,希望通過大學四年的學習和成長,能夠變成更好的自己。
青島理工大學還選出20名特別困難的新生,其中市北校區(qū)六人,黃島區(qū)兩校區(qū)各七人,每人予以了2000元的資助,在學生處綠色通道報到現場發(fā)放。據悉,學校去年由校友總會和教育發(fā)展基金會聯合,發(fā)起倡議捐贈設立專項“貧困新生入學基金”,每年按照一定人數或者基金余額一定比例資助貧困新生(原則上資助第一學年)。該校1985級校友姜文鴿、李少華夫婦,向學校教育發(fā)展基金會“貧困新生入學基金”捐贈100萬元人民幣。在校友、在校師生及社會愛心人士的大力支持下,基金規(guī)模不斷擴大。截至目前,147位校友(集體)、老師和在校學生共捐款1116033.56元。據介紹,助學基金的發(fā)放有嚴格的審核,學校還建立了受資助學生檔案庫。
另外,在新生正式報到之前,各高校忙著大變身,也著實讓人眼前一亮。記者從青島理工大學了解到,為了更好地服務師生家長,學校在配合新校區(qū)建設的同時,利用暑期對市北校區(qū)和嘉陵江路校區(qū)進行改造,讓校園布局和功能更具書院式特色。校園內貼心設置了諸多區(qū)域,利用進門大廳、樓道拐角、入口一側等角落,巧妙設置起讀書吧、學習吧、休閑角,形式多樣且安謐雅致,成新生和家長小憩的去處。同時,學校對食堂和教室進行了升級改造。
[編輯: 劉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