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島全媒體記者 徐杰 報道
半島都市報8月15日訊 15日記者從中科院海洋所獲悉,“科學號”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7日從深圳起航,人類首次赴西太平洋卡羅琳海山區開展科學考察,擬在卡羅琳海山區進行地形地貌、底質環境、生物生態、理化環境等多學科綜合調查與研究。14日,“科學號”已到達調查海域,并操控搭載的“發現”號遙控無人潛水器,下潛考察卡羅琳海山,采集到包括珊瑚、海星、偕老同穴海綿、海葵、海膽在內的豐富生物樣品。
首度調查卡羅琳海山
航次首席科學家徐奎棟介紹,本航次執行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熱帶西太平洋海洋系統物質能量交換及其影響”下屬課題“海山生態系統結構及其與環境的關系”的科考任務,科學家將利用“發現”號遙控無人潛水器、溫鹽深儀(CTD)、多波束測量系統和淺地層剖面儀等探測裝備,探究卡羅琳海山的底棲生物多樣性、浮游生物生態和海山區地質環境等科學問題。
海山是什么?卡羅琳海山又在哪?徐奎棟介紹,海山又稱海底山,是指從海底計高度超過1000米,但仍未突出海平面的隆起。海山如同陸地上的山脊,典型的海山由死火山形成,且以硬底為主,有些海山形成以有孔蟲砂或珊瑚砂為主的軟底沉積。全球海洋中估計有逾3萬座海山,其中60%以上分布在太平洋。
據了解,卡羅琳海山臨近雅浦海溝和世界最深的海溝——馬里亞納海溝,是海底地質運動活躍地帶,因此海山火山巖的物質組成及成因等也是海洋地質科學家感興趣的問題。“卡羅琳海山尚未被人類調查過,公開數據顯示其位于水下50米至200米之間,實際情況還要等我們到實地去測掃才知道。”徐奎棟說。
無人潛水器采集到豐富樣品
據介紹,在浮游生物生態方面,科考隊員將利用大中型浮游動物網和多聯網,采集浮游動物樣品,用于分析浮游動物種類組成、生物量及其時空分布格局;結合水文觀測結果,分析海山物理過程對浮游動物分布的影響。而在底棲生物方面,科考隊員將致力于查清海山及其鄰近區域生物的種類組成、區系及其多樣性時空格局,尋找新物種、新菌株等,闡述海山生態系統中生物多樣性特點,比較不同海山間物種組成、群落結構和分布格局等,獲取海山生態系統中的生物物種組成、分布等基礎數據信息。
在地質環境方面,本航次的主要目的是認識西太平洋卡羅琳洋脊、海山火山巖的底質物質組成,揭示板內海山巖漿源區性質、年代和成因機制等。同時,科學隊員將采用多種培養技術對海山區的微生物進行富集和分離,建立海山區微生物資源菌株庫,對潛在微生物新物種進行分類鑒定,以了解海山區典型生態環境微生物多樣性,并尋找微生物新物種。
經過幾天的航行,14日,“科學號”已達到調查海域,并操作搭載的“發現號”遙控無人潛水器,在西太平太平洋下潛考察卡羅琳海山,采集到了豐富的生物樣品,其中包括珊瑚、海星、偕老同穴海綿、海葵、海膽等。
[編輯: 張珍珍]
版權稿件,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