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圖 半島全媒體記者 郭振亮
5月25日,記者走進號稱青島新機場“神經中樞”的航站區信息中心工程,該工程位于青島新機場T1航站樓西南側,建筑層數共6層,地上5層,地下1層。信息中心配有AOC運控中心、SMC監控中心、IT監控管理及培訓中心、會議中心(兼重要新聞發布中心)、有線通信中心和離港機房。建成后,將成為青島新機場運行名副其實的神經中樞,是新機場的運控、安保、培訓、新聞和信息中心。該工程于去年10月正式封頂,成為青島新機場首個主體封頂的單體工程,目前土建施工全面完成,已經進入室內精裝修階段,按照計劃,該工程將有望成為青島新機場首個交付的單體工程。
青島新機場航站樓信息中心效果圖。
“神經中樞”啟動精裝修 5月25日,記者來到青島新機場首個主體封頂的單體工程——航站區信息中心展開探訪。
“青島新機場航站區信息中心工程項目位于青島新機場T1航站樓西南側,建筑面積17893.3㎡,建筑層數共6層,地上5層,地下1層,建筑高度主樓屋頂22.9米。信息中心配有AOC運控中心、SMC監控中心、IT監控管理及培訓中心、會議中心(兼重要新聞發布中心)、有線通信中心和離港機房。建成后,將成為青島新機場運行名副其實的神經中樞,是新機場的運控、安保、培訓、新聞和信息中心。”青島建安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機場項目經理韓佳告訴記者。
“從5月份起,我們的工程進入了精裝修階段,目前還處于精裝修前期準備階段,按照計劃,今年年底將完成室內精裝修、幕墻、設備安裝及室外配套等工作。”青島建安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機場項目總工周浩告訴記者。
SMC監控中心效果圖。
首次使用抗震雙保險“神器” 在施工技術方面,記者了解到,青島新機場航站區信息中心首次采用抗震黏滯阻尼器,確保抗震等級。
“這種技術在四川運用得比較廣泛了,在青島范圍內,新機場項目使用抗震黏滯阻尼器還是首次,這種設備是通過消耗運動能量,達到消能減震的效果,與抗震鋼筋同時運用,從而達到抗震‘雙保險’的效果。”青島建安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機場項目總工周浩告訴記者。
在工程質量方面,周浩解釋說,本工程質量觀感較好,混凝土成型方正美觀,梁柱混凝土節點清晰;構造柱、圈梁留設滿足規范,混凝土澆筑密實,棱角順直,墻體平整,灰縫砂漿飽滿、順直,垂直度、平整度滿足要求;嚴格按照樣板領路辦法進行施工,確保施工質量。
無人機上陣提前“模擬施工” 據介紹,青島新機場航站區信息中心工程在開工前已開始BIM模型的建立,在各專業施工階段前完成相關的模型討論、深化和定案。
“將激光掃描儀、放線機器人和無人機等設備與BIM技術相結合,極大地擴展了BIM技術的應用范圍。例如用激光三維掃描儀技術可快速獲取空間點云數據,可快速建立結構復雜、不規則場景的三維可視化模型,可對照BIM模型復核實體空間尺寸。對點云文件進行漫游檢查,可自動標示全空間范圍內的偏差位置及偏差值,讓繁瑣的實體測量變得快速高效。”青島建安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機場項目經理韓佳解釋說,工程多方面應用了BIM技術,取得了較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有望成首個竣工單體工程 記者了解到,青島新機場航站區信息中心工程,2016年4月1日正式開工,于2016年10月20日順利封頂,成為青島新機場工程首個主體結構封頂的建筑單體工程。
“青島新機場有十個左右的單體工程,我們這個工程是進展最快的,現在新機場其他的單體工程大部分都在土建工程的收尾階段,我們就已經展開了精裝修工程,按照施工進展,我們將成為青島新機場所有的單體工程中,最先竣工的一個。”青島建安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機場項目總工周浩告訴記者。
據介紹,青島新機場航站樓是國內首次采用了集中式單體五指廊造型,以一期海星狀,總體“齊”字狀為布局,既體現了地域特色,又傳承了歷史底蘊。青島新機場航站樓布局合理,旅客通過安檢步行至各個登機口的距離為600米左右,在國內同類機場規劃中步行距離較短,近機位數量為74個,通過多機位的組合可以達到80個以上,為國內同類機場規劃中近機位數量最多的。其中,新機場建成后的聯檢大廳、國際指廊、航站區都居中設計,有效提高航班中轉效率和降低了運行成本。目前,青島新機場航站樓5個指廊主體結構已全部封頂。根據規劃,青島新機場將于2019年實現轉場運營。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