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圖 半島全媒體記者 丁霞
孫吉章自小生活在流亭街道東女姑山社區,早些年以下海捕撈維持生計,家中有兩個女兒一個兒子。2007年,孫吉章的兒子在一次車禍中成為植物人,孫吉章的兒媳因接受不了丈夫成為植物人,丟下一歲的兒子離家出走,再也沒回來。孫吉章的老伴承受不了如此打擊患上了輕度抑郁癥。面對突然間支離破碎的家庭,孫吉章有過絕望。但是,他并沒有屈服于命運而是以大海般的胸懷坦然面對,撐起了整個家。
孫吉章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照顧兒子。
總回憶起和兒子的過去 “2007年,我兒子出車禍那年我61歲。轉眼間十年過去了,這些年我一直照顧他,從未放棄。”現在的孫吉章,身形消瘦、有些駝背。十年是一段較久遠的時間,但是對于已經邁入古稀之年的老人來說,這樣的一個十年承載了他太多的心酸、祈愿與希望。
據了解,孫吉章是土生土長的東女姑山社區居民。20多歲時,他便駕船下海捕魚。“當年駕駛6米長的船出海,除了天氣不好都會出海。把捕撈上來的海鮮拿到當地的城陽集、流亭集市去賣。”談到當年跟兒子一起勞作的情景,孫吉章的臉上洋溢著難以掩飾的幸福。“孩子成了植物人,我當時死的心都有了。看到他的生命還在繼續,是活著的,我就必須照顧好他。”變故發生后,孫吉章“倒下”后又重新站了起來。
自己當起兒子的“醫生” 兒子出車禍后,為了照顧孩子與家人,孫吉章就不再出海了。一家的收入只有他和老伴的養老金和社區低保,根本支付不起兒子的治療費用,“很快,兒子的賠償金已經用完無法繼續在醫院治療,醫生也告知病情不會有好轉,但是每年還需要住兩至三個月的院來維持生命。實在沒辦法,我便把兒子從醫院接回家中。”
每天只能吃流食,每天需要翻身數次保證血液循環通暢,每周還要打化痰的針保證呼吸通暢,孫吉章選擇自己當起了兒子的“醫生”。他不斷地學習和鉆研,如何照料好植物人成了他的必修課。“很感謝街道和社區領導對我的關心,在他們的幫助下我現在有了一份工作,可以補貼家用,工作時間很方便不耽誤照顧家人。”孫吉章告訴半島記者,他現在擔任社區公墓管理員,有了一份穩定的收入,給他的生活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想著他能再喊一聲“爸” “孫吉章他人品好,平日里總喜歡幫助鄰里。他很樂觀、很堅強,不然他都堅持不到今天。”東女姑山社區村委婦女主任侯文娟說道。孫吉章平時非常節儉,用節省下來的錢一次次地帶著老伴看病就醫,在他的堅持下,老伴的病情有了很大好轉。
兒子出車禍那年,孫吉章的小孫子才剛剛一歲,為了讓小孫子有個簡單而快樂的童年,孫吉章將小孫子托付給孩子的姑姑撫養。“現在,小孫子也上小學了。我有時間就接送他上下學,看到他健康快樂,我就心滿意足了。”
每天買菜做飯,家務活全包,孫吉章的背越來越彎。“雖然是有些奢望,看著躺在病床上的兒子,我總是想著他能再喊我一聲‘爸’,能親口喊我一聲。”孫吉章眼里泛著淚花說道,他一直在心里告訴兒子,無論何時,父親永遠都在,父愛永遠都不會離開。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