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堂吉偉德
3月15日,人社部召開會議,要求貫徹落實《技工教育“十三五”規劃》。人社部副部長湯濤表示,要大力發展技工教育,著力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后備產業工人和高技能人才。近年,技能人才缺口巨大,政府工作報告中屢提“工匠精神”,人社部專門印發《技工教育“十三五”規劃》。(3月19日《人民日報》) 欲求“工匠精神“,先得有一批名副其實的工匠。職業教育和技工教育的長期短板化,讓整個藍領階層數量偏少、結構不優,難以適應制造產業發展的需要。全國高級技工缺口竟然多達近1000萬,工匠精神缺失,制造大國就無法成為制造強國。
人才是最核心的資源要素和生產力。近年來,我國人才培養出現了嚴格的結構性失衡,一方面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屢創新高,“史上最難就業季”屢被突破;另一方面,制造業所需要的高級技工嚴重短缺,比如有關資料顯示,在中國僅數控機床操作工的短缺量就高達60萬人,有的企業為一些高級技工崗位開出年薪數十萬元的高價,就是招不到人,最后不得不聘請國外高級技工。
不可否認,對職業技術教育的歧視使得眾多學生,寧可擠普通高校這條獨木橋,也不愿意選擇讀職校從事技工。然而歧視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長期以來的導向出現了問題,形成了大量唯學歷論的“人才泡沫”。比如,某地為了吸引人才而優待名校畢業生,博士研究生兩年后就可以有一定級別干部的待遇。試想,假如高級技工能有此待遇,自然極具吸引力。
倡導“工匠精神”,也要擠擠“人才泡沫”,不過,在市場發揮決定作用的情況下,最好的手段就是以政策扶持和激勵引導為前提,先讓制造產業和職業教育擁有良好的政策紅利,讓人獲得更高的預期,工匠的缺短,工匠精神的缺失,相信會迎刃而解。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925eat.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編輯: 劉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