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不能一陣風似的各式項目輪番上陣,教育是個靜待花開的過程,是用耐心和愛心去引導孩子們持之以恒向著美好的過程。作為一所有著六十年歷史沉淀的學校,青島陵縣路小學近年來所堅持的書法育人,就是找到了學生適切的發展路徑,進而向著育人目標快樂前行的過程。
書法,不僅僅是習得一手好字
作為青島市唯一一所山東省書法校園,校長管彥莉經常被問到:“你們學校是不是人人都寫得一手好字?”聽到這樣的問題,只要條件允許,管彥莉通常都會給對方認真解釋。
“寫好書法,需要靈氣,需要毅力,每個孩子都寫得一手值得稱道的好字,那是不符合教育規律的”。管彥莉告訴記者,青島陵縣路小學之所以選擇并堅持了書法教育,是基于學校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們學校一共有628名學生,其中90%是新市民子女,孩子的父母忙于生計無暇子女的教育和管理,學生的行為、學習習慣、品德修養、文明素養等方面與城區孩子形成群體性差異”管彥莉說,相當比例的學生處于這種生活和學習狀態,作為學校就需要從中破題,找到一條適合的發展路徑,把學生們的興趣引導到有意義的事情上來。“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粹,書法的學習能夠讓孩子們靜下心來,能專注做好一件事,學習的過程就是綜合素養培養的過程。欣賞書法作品,培養孩子們觀察力與鑒賞力;寫好書法作品,需要堅持不懈的意志力和厚積薄發的創造力;了解書法歷史,感受書法文化的博大精深,徜徉其中何嘗不是智育、美育的滋養?堅持書法人文教育與書寫技藝學習相結合,培養每一個學生工工整整寫字的良好習慣,培養學生專心、細心、耐心的品質,融堂堂正正做人的民族精神教育于每個環節,切實讓每一個學生獲得全面的發展,這才是我們書法教育的目的。”
課程,讓學生們多一種體驗與可能
青島陵縣路小學從書法破題,引入的篆刻、古琴、國畫、太極扇、京劇、武術等傳統文化課程讓人眼前一亮,就連每天做的課間操,也是老師們為學生精心編排的融合了書法起筆、運筆、收筆技法的書法操。記者不由地羨慕起了陵縣路小學的孩子們,每一屆新生入校第一天,學校都以開筆禮作為開學典禮的主題,送給孩子們筆墨紙硯。各具特色的課程不用出校門、不用花錢,更不用父母操心就能學到了,陵縣路小學這些年來的書法教育特色教育一直受到青島市青年書法家協會、紅十字會、微塵基金等不同機構和組織的資助,包括師資和用具在內的所有花費全部由學校和社會捐助承擔 ,就連書法和篆刻課程也都是由青島市青年書協的島城知名書法家和北師大書法碩士來給孩子們上,其專業和貼心程度讓人點贊。至于學校開設的各種各樣的特色課程,管校長說,是為讓孩子們通過學校提供的環境和條件,有機會改變自己的成長軌跡,多一些體驗,多一種可能。孩子們寫下這樣的文字:“永遠忘不了第一次上書法課的情景,看著老師專注地在充滿墨香的紙上揮毫,那行云流水的姿態令我們羨慕,也就從那時起,書法這一儒雅、祥和而又神秘的藝術靈魂深深根基于我的生命”,“在書法路上,我從剛剛開始的歪歪扭扭,到如今的端正美觀,讓我懂得了做任何事情都要不怕困難,持之以恒”。而這也是管彥莉作為校長最愿意看到的。
學校,應該給予學生美好的氣質
青島陵縣路小學不大,但是學校卻處處透露出一種寧靜、淡雅的人文氣息,與學校一墻之隔的是居民樓,環顧四周卻絲毫感覺不到任何嘈雜、干擾之處,管彥莉校長告訴記者,“學校地處老城區,歷史的沉淀讓這里充滿了老城的故事和情愫。希望這些從各地來的孩子們走出學校的時候,都能融入青島的發展軌跡,都帶著一所書法特色學校的人文氣質”。校園里翰墨飄香書法作品長廊里,每個孩子都能欣賞到身邊小伙伴的精彩,領略不同字體的名家之作,感受燦爛悠久的古詩文化和書法藝術,耳濡目染,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學校三樓精心設立了“墨韻園、墨趣園、墨道園、墨品園”,墨韻園——帶學生走進書法歷史的長河,了解書法的歷史淵源;墨趣園——體味文房清供的雅趣;墨道園——教會學生欣賞書法;墨品園——展示學生們各具特色的書法作品。最美教室充滿書香墨韻,校報上刊載書法家習字的故事,學生們浸潤其中,必然受到精神的陶冶。“學生是需要這樣的環境滋養,更需要我們用溫柔的心去引領。”
文/圖 記者 王川 實習生 金鑫
(來源:半島網-城市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