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患有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等慢性病的患者,不出家門就能享受到細致入微的醫療服務;居民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全科醫生團隊簽訂服務協議,就有了自己的“家庭醫生”團隊,甚至還能享受免費上門診治服務。昨日,記者從市北區了解到,通過對轄區醫療資源合理規劃配置,該區構建成“十五分鐘”醫療服務圈,市民步行15分鐘就可以到達一所醫療服務機構,讓就醫更便捷。
全科醫生上門診療 “曲大爺,我們來給你量一下血壓。”敦化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全科醫生團隊再次來到曲立全老人家,為一年多來不能下床的曲立全老人查體、做康復理療。家住鞍山路74號的曲立全老人今年80歲,去年7月,老人突發腦溢血不能下床。家中只有老伴在身邊照顧。 “以前最怕他頭疼腦熱,抬著他去趟醫院看病拿藥,孩子和鄰居得一起忙活。 ”曲立全老伴說,自從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全科醫生簽約,全科門診和康復理療科的醫生定期上門給老人查體。老人自己腿腳也不方便,醫務人員還往返將開好的藥送上門來。由于上門次數多了,躺在床上的曲立全老人主動和上門查體的醫生打招呼,儼然成了老熟人。
搭建“十五分鐘”醫療服務圈 據介紹,針對轄區醫療資源不平衡的實際,市北區衛生計生局前期組織調研后,本著“優化調整、合理配置、存量調整、增量優化”的原則,在浮山后、臺東商業圈、海琴廣場及海岸路等新建小區,鼓勵引導遷址和新建醫療機構42所,撤銷與新增社區衛生服務機構7所,彌補了北部、東部及新建大型小區醫療服務不足。今年,市北區重點加強公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設施、衛生應急及信息化建設,對鎮江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11所公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進行環境改造,完善應急指揮決策系統。為區人民醫院、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等配備應急物資,建立市北區公共衛生智慧平臺,整合衛生計生已有信息系統,實現醫療機構的設備、人員、物資、藥品聯網共享,有效提升了服務質量。 “十五分鐘”醫療服務圈基本構建完成,實現了群眾步行15分鐘便可享受醫療衛生服務。
簽約診療“個性化服務” 在打造“十五分鐘”醫療服務圈的過程中,市北區不但加強軟硬件的配建,重點通過創新實施團隊式服務提高群眾滿意度。目前已在11所公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立了14支“3+X”全科醫生團隊,團隊由1名全科醫生和1名公共衛生醫生、1名護士組成,推行全科醫生個性化“簽約服務包”。全科醫生團隊重點服務對象是老年人、慢性病人、殘疾人,居民簽訂的協議一式兩份,相當于全科醫生和居民結成了對子,居民家中出現了任何健康的問題,一個電話全科醫生團隊就到家門口了,每周還會享受一次免費的入戶服務。據了解,全科醫生團隊可提供包括健康檔案管理、常見病多發病診療護理、慢性病治療、應急救護、康復醫療等服務,還對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腦卒中等慢性病實施預防、治療、康復服務。截止到目前,轄區全科醫生團隊已經簽約居民3507戶、共8679余人,提供上門服務和電話訪視20784人次,健康教育指導受益36860人次,緩解居民看病難的問題。
家門口看上“專家號” 在補齊短板、建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同時,市北區打造“醫聯體”,使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專家服務。目前,市北區人民醫院、21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先后與青島山大齊魯醫院、青島大學附屬醫院、青島市中心醫院、青島市海慈醫療集團等建立了醫聯體機制,形成“立體式交叉、全覆蓋網底、一體化聯動”的區域醫療聯合體新型服務模式,提供專家坐診、快速轉診、健康課堂、技術幫扶等服務。其中,延安路街道、水清溝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青島市中心醫院接通醫療網絡服務端口,運行遠程心電網絡會診系統。居民如果感覺心臟有不適的癥狀,不必到醫院排隊掛號,只需要到社區醫院花10元錢做心電圖,檢查結果會在第一時間傳給市中心醫院專家,5分鐘后就能收到專家發回的報告單,免除到大醫院掛號排隊的奔波。為了有效利用醫療資源,簡化就醫環節,市北區還實施轄區醫聯體內和同級醫療機構檢查、檢驗結果互相認可模式,避免重復檢查,減輕患者的就醫負擔。截至目前,市北區三級醫院專家坐診4992人次,雙向轉診625人。
記者 趙健鵬 通訊員 戰華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