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凌晨,祖輩靠海為生的即墨鰲山衛街道后馬連溝村漁民苗軍明,從海邊碼頭拉回滿滿一車新鮮立蝦,一家人趁著天氣不錯開始忙碌起來。一整天時間,1000多斤立蝦從清洗、烹煮,再到晾曬、分揀,最后烘干脫殼,變成了百斤左右的干貨。苗軍明說,手工制作海米,在他們村已經傳承了上百年。這幾年隨著成本的增加,村里還有40多戶漁民在從事海米制作。雖然相比前幾年少了許多,但全村每年的海米產量也在200多萬斤,他們一家忙碌一個冬天,也能賺到5萬多元。因為老輩都是靠這門手藝為生,他還想把這個手藝傳承下去。
手工制作海米傳承百年 進入冬季后,隨著氣溫漸漸降低,又到了漁民晾曬海米的季節。即墨市鰲山衛街道后馬連溝村的漁民,開始忙活起來。一大早,小漁村的空氣里,開始飄出誘人的海蝦味道,當太陽剛一升起來,漁村的小院里、平房上,隨處可見到晾曬海米的場面。
“這個村以前家家戶戶靠這個為生,一些老人都會制作海米。”今年73歲的苗增居老人說,從20多歲起,他就跟著父輩一起制作海米。為了保證海米的新鮮和純度,每到冬季,就要到海邊碼頭上,選擇一些質量比較上乘的立蝦。每次取1000到2000斤左右,運到家里的小院里,便開始忙碌著制作海米了。而這一傳統制作手藝,在后馬連溝村已經傳承了100多年。
“選擇質量比較好的立蝦尤其重要,而春季做海米則采取小紅蝦。 ”45歲的苗軍明介紹,后馬連溝明代建村,到了清末時,就已經有漁民開始制作海米了,100多年前,鰲山灣畔蝦肥蟹美,漁民出海除了捕撈各種海魚外,還能捕撈很多立蝦。為了保存這些一時吃不完又賣不出去的蝦類,漁民就把新鮮優質的海蝦用清水加少量鹽煮熟后曬干,再剝去蝦殼做成蝦米。后來,這種做法一直延續了下來,慢慢變成了鰲山灣畔小漁村的特色產業。
制作海米需10多道工序 “制作海米的過程很講究,如果一道工序掌握不好,就會影響海米的品質和鮮度。 ”苗明軍說,他自幼便跟隨父母曬蝦米、曬鲅魚,如今,仍沿用古法曬蝦米。曬蝦米曬了20多年,這方法也沒什么特別的,說難也不難,說簡單也不簡單,祖祖輩輩都是這樣做蝦米,新鮮立蝦變成蝦米,需要10多道工序。首先要選品質好的立蝦,然后清洗干凈后開始煮,煮的過程中,注意掌握時間和火候。
為了使蝦殼好剝離,漁民都知道一個竅門,在煮蝦時,放入少許鹽,這樣蝦殼和蝦仁不僅不會粘在一起,而且蝦肉口感好。燒柴火也要掌控時間,時間太長就將蝦煮爛了,鮮度大打折扣,時間太短,則蝦皮和蝦肉相連,不容易脫落。
煮完后的立蝦被運到小廣場上曬,當晾曬到半干時,漁民就開始按大小進行分揀,接下來就是烘干、去殼、再分揀等步驟,這些程序一步都不能缺。經過10多道工序后,新鮮的立蝦才能變成漂亮的海米,而中間的任何一個環節全部是手工完成,一般12斤新鮮蝦最后能曬出1斤干海米。
一戶漁民一季能賺5萬元 “以前,漁民都把海米當成了零食,后來成了市民餐桌上的稀罕物。 ”漁民苗長進說,他們一般選擇冬季的立蝦,因為這時候的立蝦個大,并且味道鮮美,制作出來的海米品質好,加上漁民在手工制作過程中,不添加任何其它料,這種傳統手工做出來的海米格外有市場,每年冬季制作的大量海米,都被海鮮商販或大酒店搶購。現在一斤大海米批發價最高200元,中等等級的每斤也在150元左右。
苗增居老人回憶,半個世紀前,因為鮮蝦的成本才幾毛錢一斤,不僅他們村漁民制作海米,而且附近的幾個小漁村也有制作,隨著成本增加,現在每斤鮮蝦都在8元左右,制作成一斤干海米的成本需要100元左右,由于賺錢不多,而且費力大,多數漁民都把這門老手藝放下了,而他們村一直還有人持續制作。現在全村40多戶漁民,一年能制作海米200萬斤左右,除了留一部分自己家食用外,平均一戶漁民一個冬季能賺5萬多元。
記者 康曉歡 攝影報道
相關鏈接
甜曬魚賣得火
市場代客曬魚受歡迎百條魚干懸掛成一景 進入冬季,經自然風干的甜曬魚是不少青島市民酷愛的老味道。近日,島城陽光明媚,風大干燥,為制作甜曬魚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記者走訪島城部分農貿市場發現,經過甜曬的海產品銷售火爆,有攤主將市民購買的魚處理好,免費懸掛起來風干晾曬,深受市民的追捧。
昨日上午,記者來到鎮江北路農貿市場,看到購買海鮮的市民絡繹不絕。在海鮮區的正上方,空中懸掛著近十米寬的“魚干墻”,成百條魚放在一起晾曬的壯觀場面,吸引了許多市民爭相選購。記者了解到,鲅魚的價格在一斤15元至18元,花費50元錢購買一條3斤重的甜曬鲅魚,讓許多市民覺得既實惠又方便。
記者 楊博文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