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韓金惠
不僅成績單樣張如出一轍,就連市長名字拼音都一樣,對此,公眾實在無法一笑而過。表面上看,這樣的烏龍只是設計師的失誤,實際卻暴露了當前一些城市馬拉松的嚴重同質化和功利化。 落幕不久的南昌國際馬拉松,遭遇了一場尷尬的“撞臉”事件。有網友稱,組委會官網公布的成績單樣張,系抄襲自吉林國際馬拉松,左下角“南昌市人民政府市長”一欄,拼音并非南昌市長郭安,而是與吉林市長張煥秋的名字一致。11月23日下午,南昌國際馬拉松組委會回應稱,事因設計師工作失誤,已經整改。目前,涉事設計師已提出辭職,并向公眾致歉。(11月24日《新京報》) 不僅成績單樣張如出一轍,就連市長名字拼音都一樣,盡管南昌國際馬拉松組委會事后作出了道歉和整改,但是公眾實在無法一笑而過。表面上看,這樣的烏龍只是設計師的失誤,實際卻暴露了當前一些城市馬拉松的嚴重同質化和功利化。
近兩年來,馬拉松比賽遍地開花,是很多人的直觀感受。“134場”“增幅達到160%”,2015年中國馬拉松年會給出的數據更是驗證了公眾的感受。馬拉松賽事的發展用“爆炸式增長”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但這樣的增勢帶來的結果是,越來越多的城市變著花樣舉辦馬拉松,卻由于團隊缺乏經驗,只能借鑒以往的經驗,大到硬件設施,小到獎牌獎狀,就連選手們的小零食都是別人有什么,我就有什么。在這種模式下,國內馬拉松賽事陷入了嚴重的同質化中,出現成績單“撞臉”的烏龍也就不足為奇了。
馬拉松究竟能給一個城市帶來什么?大家為什么都愿意花費人力、物力和財力搶著辦呢?有統計顯示,一場上萬人參與的馬拉松賽事所需成本大概在1000萬元左右,僅憑門票和商業贊助就穩穩收回成本,并可以大幅拉動城市旅游、住宿和餐飲等行業增長。除此之外,馬拉松所帶來的體育產業增長也十分可觀,其中賽事運營、跑步裝備和訓練課程都成為社會資本熱切投資的對象。以廈門為例,從2003年到2012年這十年間,廈門馬拉松已經為廈門帶來了超過10.72億元的直接營業收入。面對真金白銀的收入,誰不想湊湊熱鬧呢?
可問題是,馬拉松說到底還是專業性很高的體育賽事,其危險系數和風險程度在體育運動中都位居前列,除了參賽者需要有科學跑步常識外,賽事運營方也必須具備專業的醫療保障能力。而反觀當下,很多馬拉松賽事同質化嚴重,質量良莠不齊,競賽組織不規范,市場化運作水平低,服務意識不夠強,實在配不上“國際”的頭銜。也有人說,這些問題都是起步階段的中國城市馬拉松不可避免的“成長的煩惱”,但新生事物終究要走向成熟。接下來必須讓馬拉松的辦賽、參賽狂熱,切實轉化為對賽事品質的不懈追求和嚴格要求。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925eat.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劉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