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江德斌
“你是蔣醫師不啦?”“哎對的。”近日,一段視頻刷爆無錫宜興人的朋友圈。一位老人詢問相同問題足有17次,而醫師每次都耐心回答。這名醫師叫蔣益君,是當地人心中的好大夫。老人幾年前患上間歇性健忘癥,卻一直記得蔣益君。對話逗樂不少網友,也讓很多小伙伴為對病人充滿耐心的蔣醫師豎起大拇指。(11月14日新華網) 這個視頻看得人五味雜陳,捫心自問,換成了自己,或者老人的親屬,恐怕也很難做到蔣醫師這樣的耐心。據報道可知,老人患有健忘癥,當天看病后5次返回,詢問蔣醫師的身份,而視頻記錄下的應該是老人最后一次返回詢問。如此說明,蔣醫師對待老人的耐心態度,不僅包括視頻里的17次詢問,而是更多次的反復詢問。而且,蔣醫師不只是對這位老人有耐心,對待其他患者也是同樣耐心,其口碑已在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出名了。
近年來醫患矛盾沖突事件頻頻上演,甚至出現惡性殺醫悲劇,令公眾為之痛惜。誘發醫患矛盾的一個主要因素,就是雙方之間缺乏信任感,甚至因言語不合產生矛盾。從患者的立場看,由于醫患之間信息不對稱,患者需要尋求醫生的救治,又想對病情和治療方案知曉更多,往往期盼醫生能夠詳細說明,讓自己了解清楚些再做決定。這時候,就需要醫生有足夠的耐心和時間。但在醫療資源緊張的當下,很多醫生忙忙碌碌,患者等候幾個小時,卻用三五分鐘就被打發了,耐心也就成為醫療領域的稀缺資源,可望而不可求。可見,我們在為耐心的蔣醫師點贊時,亦要督促落實分級診療,均衡醫療資源,降低醫生的工作強度,讓其有更多的時間,與患者耐心溝通交流,從而消弭不必要的誤解,降低醫患矛盾發生率。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925eat.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劉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