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巡視員關兆泉進行有關專題發布。
大眾網記者 李兆輝
9月19日,在“供給側·山東策——第十二屆中國網絡媒體山東行”大型采訪活動啟動儀式后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山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巡視員關兆泉介紹了山東省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總體情況。關兆泉說,山東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將其作為全省“十三五”發展的主線和實現轉型發展的突破口,在全省經濟工作會議和省“兩會”上作出重要部署,并于今年5月初制定出臺了關于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施意見,明確了27項重點任務,提出了40條含金量高、操作性強的政策措施。各級各有關部門深入研究、積極行動、扎實推進,“三去一降一補”均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著重化解過剩產能,九大行業產能利用率均提升 關兆泉介紹,在抓好國家公布的鋼鐵、水泥、平板玻璃、電解鋁、船舶五大產能過剩行業基礎上,山東自我加壓,主動增加煉油、輪胎、化工、煤炭4個行業,一并推進過剩產能化解和行業脫困發展,取得了積極進展。
目前9個行業產能利用率均實現提升,其中電解鋁、平板玻璃、子午胎行業產能利用率達到80%以上,逐步回歸合理水平,實現了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地煉行業自國家發改委有條件地放開地煉企業進口原油使用權以來,已獲得使用資質的企業17家,獲批總量5875萬噸,淘汰落后產能3100萬噸,主營業務收入和利潤占全國同行業的70%;水泥產業完全結束了立窯生產,銷售收入、利潤利稅位居全國首位。
以分類處置“僵尸企業”為突破口,統籌推進“五個一批”化解過剩產能,制定了全省去產能行動計劃。截至目前,退出生鐵產能270萬噸、粗鋼產能270萬噸,相關設備完成拆除或封存,已完成全年計劃;停產煤礦51處,關停產能1305萬噸,完成全年計劃的80.3%。依法依規清理整頓產能嚴重過剩行業建成違規項目,累計清理整頓鋼鐵建成違規項目37個、電解鋁項目16個、船舶項目2個、水泥項目36個。
多措并舉消化庫存 全面消化房地產、工業、農業存量 山東統籌加強供需有效銜接,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通過差異化和彈性化政策,促進商品房、工業品和農產品銷售,助推行業企業健康發展。一是加快房地產業去庫存,印發了全國第一個省級房地產業轉型升級實施方案。1-8月份,山東房地產銷售面積、銷售額分別增長18.5%和22.8%;商品房庫存去化周期16個月,同比縮短7個月。
二是加快工業產品去庫存。探索運用零庫存、高周轉、高利潤、低成本的運營模式,選擇一批重點行業龍頭企業,組織開展了“個性化定制生產”試點示范。1-7月,全省工業產銷率達到98.77%,同比提高0.15個百分點。
三是加快農產品去庫存。大力發展農村電商和“快遞下鄉”,實現了“網貨下鄉”和“農產品進城”雙向流通,推動水果、蔬菜等農產品銷售進一步提高。上半年,全省農產品電子商務交易額300億元以上,增長40%。
有效推動去杠桿 直接融資突破3500億元 山東大力推動金融改革創新,濟南區域性金融中心建設步伐加快,青島成為全國以財富管理為特色的國家級金融改革試驗區。
一是充分發揮銀行主渠道作用。認真落實差異化引導措施,加大資金投放力度,落實取消存貸比上限、單列信貸計劃等監管措施,有效緩解企業融資困境。8月末,山東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余額63616億元,比年初增加4553億元。
二是多元化拓寬直接融資渠道。采取政府股權引導基金、發展股權融資等方式提高企業資本金比重,支持企業通過主板上市、新三板掛牌交易等方式實現股權結構多元化,降低企業資產負債率。今年以來,山東省新增上市公司10家,28家次上市公司實現再融資;新增新三板掛牌公司194家;新增齊魯股權交易中心掛牌企業196家;實現直接融資3557.3億元,同比增長28%。
三是深入推進地方金融改革。在全國率先出臺了地方金融管理條例,建立了省市縣三級地方金融監管體系,加快農村信用社銀行化改革,累計組建農商行109家,村鎮銀行發展到128家;新型農村合作金融改革試點在全省鋪開,目前山東73個試點縣(市、區)的160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獲批試點資格。
綜合施策降低成本 今年“電改”可為企業減負500億 山東堅持減負、解難、放活相結合,通過降稅清費等改革舉措,切實為實體經濟減負擔、降成本。
一是加大簡政放權力度。按照權責法定原則,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努力用政府權力的“減法”換取市場活力的“乘法”。今年首批削減省級權力事項68項,截止目前已分9批削減省級行政審批事項524項,形成了5%在省級、20%在市級、75%在縣級的“金字塔”格局。
二是切實減輕企業稅費負擔?!盃I改增”試點全面推開,全年預計新增減稅規模320億元;全面落實小微企業稅收優惠政策,上半年減免增值稅和營業稅18.1億元。主動調降社保費率,將山東省各市繳費費率統一降至18%。
三是加快電價市場化改革。實施煤電聯動,工商業用電價格每千瓦時下調4.15分,電廠上網電價平均每千瓦時下調4.65分,比全國平均下調幅度分別高1.15和1.65分。擴大直購電試點范圍,規模由去年的200億千瓦時擴大到700億千瓦時。通過以上措施,山東省今年可為企業減負500億元左右。
突出重點補短板 近八成財政資金花在民生上 山東圍繞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著力補齊短板,加快構建與新供給體系相配套的軟硬基礎設施支撐體系。
一是加快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啟動實施市市通高鐵、縣縣通高速的“兩網兩通”工程,濟青高鐵、魯南高鐵、濰萊高鐵、濟青高速公路擴容、青島新機場等開工建設。
二是加快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在城市開展了立體交通、地下管網、智慧城市管理等“十個系統”建設,重點解決“城市病”和城市建設管理中的薄弱環節。在農村推進了改路、改電、改校、改房、改水、改廁、改暖“七改”工程。
三是加強創新能力建設。山東半島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獲得批復,集中建設了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國家超算濟南中心等一批重大創新平臺,創新能力不斷提升。
四是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深入實施“17+6”服務業行業轉型升級方案,上半年服務業增加值占比達到47.9%,同比提高2.3個百分點,超過二產3.2個百分點,實現了產業格局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轉變。
五是全面改善社會民生。1-8月份,民生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達到78.7%。加快解決“大班額”問題,已經開工新建改建擴建中小學1714所,新聘教師44564人,加快老舊小區、棚戶區改造,年內將改造完成老舊小區1684個、棚戶區48.02萬套。
六是加大脫貧攻堅力度。全力推進精準扶貧,安排省專項扶貧資金17億元,連續三年實現翻番;編制了“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規劃,今年有搬遷計劃的6個縣中,已有5個縣共22個安置區開工建設,完成投資5.1億元,搬遷入住1178戶、385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