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家長有這樣的疑問:孩子在小學還算優秀,為什么到了初中越來越普通呢?8月27日,本期市民大講堂,臨沂市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翟召博,從孩子自主學習的角度為眾多家長解答并支招。
“出現這種情況,多數是‘踩高蹺效應’所折射的反教育傾向。”市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翟召博,常年從事心理教育的研究。他認為,有的孩子學習好,并不見得就是他智商高或學習能力強,不是他真實智力水平的反映。
他解釋道,一個人的智力需要一個緩慢的對環境的自適應過程。很多家庭心急火燎地幫助孩子拔高學習的成績,如陪伴、監督與輔導,一段時期內可以凸現出孩子的優勢,比較容易獲得好的成績。但這是一種“偽智力”,是父母的智慧被疊加的結果。
針對部分孩子小學學習很優秀,進入初中以后越來越普通,翟召博認為,也可能受到“天資遞減率”的影響。“孩子在小學時,較多地受天資的影響。到了中學,雖然天資的作用還是不能否認,但是相比而言,天資的作用正在逐漸讓位于后天因素的影響。比如,是否滿腔熱情,目標明確,持之以恒,勤奮努力,刻苦拼搏等等‘自主性品質’。”翟老師表示。
“所以作為家長,我們應該反思自身的功利與盲目,尊重孩子成長的自然規律,讀懂孩子行為背后被壓抑的情緒。”講座中,翟老師還從孩子發展中的階段特點、警惕思維中的簡單化傾向、良好的心態感染孩子等方面進行講解,受到家長們的好評。
孩子挺聰明,就是不好好學?
別總拿這個當借口 “孩子挺聰明,就是不好好學。”生活中,當老師安慰一些家長,或是家長之間相互抱怨時,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說法。那么,“聰明孩子”為什么常常學習不好?
“因為聰明不是決定孩子成績好壞的最關鍵因素,最關鍵因素卻是自主性等因素。”講座中,翟老師給出了答案。
他指出,很多時候家長們喜歡夸獎孩子“聰明”,久而久之就讓很多孩子自認為自己真的很聰明,而在成長的過程中忽略了真正能幫助他通往成功的決定性因素,如努力、專注、堅持、創新等等。
“其實,不當表揚往往容易對孩子的自主性進行破壞。”不僅如此,根據斯坦福大學著名發展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長達10年研究顯示,表揚聰明,會讓孩子形成“自我毀滅”行為。
所謂“自我毀滅”,即一直被表揚聰明的孩子在遇到更艱難的問題時,容易放棄。因為這樣的孩子認為過去的成就來自于自己的聰明,而不是努力。他們不想丟掉“聰明”的帽子,所以在面對困難時可能會走進誤區。
“夸孩子絕不是張口就來,而是有著很多技巧。”翟老師說,比如表揚后天,而不要表揚先天;定量描述,而不要定性評價;表里如一,而不要言不由衷等等。
鼓勵自主、堅韌,培養享受學習的孩子 相關研究表明,建國以來的3000多名高考狀元,幾乎無人能成長為行業領袖。那么,您希望自己的孩子“眼前學習好”,但“將來沒什么成就”嗎?講座現場,家長們紛紛搖頭。
根據心理特點,翟老師把學生們分為五類,分別為厭學型:不快樂、厭煩、心理上強烈抵觸,恨不得把課本摔到老師臉上去;被動型:消極、被動、麻木,在父母、老師的督促下取得進步;機械型:刻苦用功、頭懸梁錐刺股,按部就班朝一流方向努力;進取型:主動、積極,把必須要做的事做到最好,持續性地保持一流成績;自主型:擁有進取型的特征,此外還有自主、自由、堅韌、快樂。
“狀元們一般都是進取型,但后來真正杰出或卓越的孩子,往往都是自主型。”他介紹道,自主型孩子,有個性,有激情,有想象力,享受學習而不是完成學習,不以分數衡量成敗,不一定是第一名,但一定有獨立的意志,有強烈的興趣,有一個執著追求的目標。
“父母要做的,首先要鼓勵孩子自主,就是教會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大人就不要替他去做;孩子所犯的錯誤,讓他自己承擔行為的后果。”
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主性?講座中,翟老師也給出了指導意見。避輕就重,不要在每件事上都斤斤計較;預先限制選擇范圍,孩子樂于自己拿主意,因為這樣讓他們有長大的感覺;對孩子的選擇表示贊賞,在孩子作出選擇后告訴他,他的決定很正確,以幫助他樹立自信;與孩子共同做出決定;預先設定選擇范圍,保證即使孩子作出錯誤決定也不會帶來嚴重后果,同時,做出決定后孩子必須學會承擔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