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王學文
看手機還是愛孩子,這不是一個偽問題,而是當前很多家長必須做出的選擇。“放下手機,多點陪伴”也不僅僅是一句口號,而是為人父母者的基本責任。
4月19日,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兒科教授、一級專家,曾任該院副院長的錢幼瓊無奈向媒體求助,希望向廣大家長進行呼吁,別再做低頭族,多些交流陪伴,給孩子一個健康的語言環境。她告訴記者,越來越多的低頭族家長,使家庭環境缺乏語言刺激,導致越來越多語言發育障礙的幼兒被送入醫院門診治療。2013年,她平均每周遇上三四個,而今年一天就能遇到三四個。(4月20日《成都商報》) 幾乎不會開口說話,或到三四歲還只能叫一聲“媽”,連“爸爸”都不會叫,這樣的問題讓錢幼瓊教授痛心,也讓所有為人父母者震驚。據錢幼瓊診斷,罪魁禍首恰恰是患兒的父母,他們“玩手機時間比看孩子時間還多”,幾乎不跟孩子對話,孩子因缺乏語言刺激而患上了語言發育障礙。
震驚之余,反躬自省。幾乎所有人都知道有“手機依賴癥”不好,也對孩子成長不利。各種孩子的“控訴帖子”經常在朋友圈刷屏,人們一次次自責,做幡然悔悟狀,而后繼續“低頭”。如此不思悔改,既是因為父母“病得不輕”,也是因為沒真正認識到危害的嚴重性。美國波士頓醫療中心一項研究表明,當父母花更多時間關注手機時,多數孩子變得焦躁不安,如同遭遇冷暴力,長期如此孩子易形成孤僻性格。而且,父母在孩子心中的權威還會因此大減,乃至培養出“低頭族二代”。2015年《中國青少年及兒童互聯網使用現狀研究報告》顯示,96%的兒童在10歲以前就觸網,3歲以下兒童上網比例高達26%。
或許,到4歲還不會叫爸爸的孩子只是個案,但來自一線門診的、經過長期觀察而來的現實,還是應當引起社會足夠重視。這種情況發生的概率可能不高,但落到哪一個家庭頭上,都會是百分百的煩惱。客觀而言,回家后完全脫離手機的確很難做到,但應該學會合理使用手機,要抽出盡量多時間陪孩子,陪伴、游戲、面對面交流,是最有質感、最溫暖的方式,也應該是養育孩子最大的樂趣所在。
多年前,羅大佑唱道:“我們不要一個被科學游戲污染的天空,我們不要被你們發明變成電腦兒童。”如今,我們已變成了低頭族,是否還要傳染給孩子,制造“低頭族二代”甚至“不會說話的下一代”?看手機還是愛孩子,這不是一個偽問題,而是當前很多家長必須做出的選擇。“放下手機,多點陪伴”也不僅僅是一句口號,而是為人父母者的基本責任。千萬不要等到孩子不會叫爸媽才放下手機,那將是誰都承擔不起的悲劇。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925eat.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