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連綿不息的大沽河被譽為青島的母親河,從膠州東部蜿蜒匯入膠州灣。隨著海域水質的不斷改善,大沽河入海口也成了最適合海鮮生長的地方,三年前膠州養殖戶們投放的近千畝牡蠣,也就是市民常說的“海蠣子”,迎來了首個捕撈季,預計收獲期將持續一個月,退出市場20年的大沽河牡蠣又重新回到了市民的餐桌。由于個大肉肥,盡管賣出每斤3元的高價,但一上岸便受到商販們搶購。
記者 馬丙政
現場
母親河口開捕海蠣子 記者在膠州的東營碼頭看到,一艘滿載牡蠣的漁船靠岸后,先用機器抽水將外殼的淤泥沖刷干凈,人工吊運上岸后,漁民們再用工具將多余的外殼敲碎,裝入編織袋過秤。
“自投放海蠣子苗3年來,這還是我們首次挖捕,原以為長勢一般,沒想到個頭超出預期,懸著的心終于放了下來。 ”養殖戶姚峰樂呵呵地告訴記者,3年前,看到島城牡蠣的行情不錯,便萌生養殖的念頭,可之前一直沒人養殖牡蠣,一旦投放牡蠣苗養殖不成功的話,至少損失好幾百萬元。經過認真調查,抱著試試看的心理,最終決定從萊州引進三十萬斤的太平洋牡蠣苗,投放在養殖灘涂。經過兩年多的生長,去年冬天原本打算開始捕撈,由于有段時間氣溫特別低,也擔心牡蠣的產量不高,長勢不好,捕撈上岸的牡蠣還不夠出海捕撈的費用,便放棄了捕撈。前段時間,隨著天氣轉暖,在投放完蟶子苗后,他順便到灘涂上挖了一些牡蠣上岸,結果喜出望外,這才決定下海捕撈。
回顧
河口養殖業中斷20年 “牡蠣生長時,需要‘抱團’才行,只有將扇貝與蠣苗疊放在一起,牡蠣才能相互‘借力’,進行呼吸和覓食,才能漸漸長大。 ”姚峰說,投放在蛤蜊灘和蟶子灘之間的牡蠣一年性腺就成熟,便開始繁殖,在固定的池子里放上足夠多的扇貝,將牡蠣與扇貝混養,扇貝表面形成天然的“礁石”狀,從而形成了海蠣子幼苗的“住宅”。等到幼苗長到一定的程度,便可以投放到養殖區域。
姚峰說,他們家從爺爺輩就開始在海邊從事養殖行業。他聽老一輩的漁民說起過,20年多前,他們這里養殖上千畝的牡蠣,可到了收獲的季節,挖捕上岸的牡蠣不是死苗,就是個頭很小,讓不少養殖戶叫苦不迭,其他養殖戶也是遭遇同樣機遇,紛紛放棄養殖牡蠣。
價格
每斤3元上岸被搶購 “你看看,我們養殖的海蠣子有多肥,銷售的價格也相當不錯,就是捕撈的過程比較辛苦。盡管養殖時間偏長,仔細算下來,海蠣子的養殖效益也相當可觀。 ”鄭海清說,市場上普通海蠣子要五六個才能達到一斤,而他們養殖的牡蠣3個就達到了一斤多。
在挖捕牡蠣的時候,要等滿潮乘船到達養殖灘涂,等到潮水完全退去,漁民們在灘涂上一字排開,推著一種名為“推子”的工具,用手稍稍扒開泥灘,就能很輕松地挖到牡蠣,等裝滿“推子”后,再集中放進船艙內。由于當年放養的密度偏小,每畝灘涂的產量約八九千斤,按照現在每斤3元的價格計算,每畝灘涂能收入兩萬多元,由于養殖牡蠣用了大約3年,平均算下來的話,除去種苗、管理和人工的費用,每畝灘涂每年至少收入5000元。
“下一步我打算擴大養殖面積,讓更多的人品嘗到膠州灣牡蠣。 ”鄭海清說,目前,牡蠣每斤的批發價格在3元左右,每天能挖捕上萬斤,基本一上岸就被各地的商販搶購,很多來晚的商販根本搶不到貨,預計收獲期將持續一個月,等收獲完畢后,合作社將再次投苗,將牡蠣養殖面積再增加千畝。
調查
水質改善養殖業復蘇 “大沽河入海口淤泥較厚,浮生物較多,適合養殖蟶子和藍蛤,但對于喜歡沙質的牡蠣來說,這樣的環境無疑也是一種挑戰。 ”青島海萊貝類養殖專業合作社社長鄭海清說,最近幾年,隨著有關部門加大海域清淤的投入,大沽河膠州入海口上游環境得到行之有效的治理,蟶子和蛤蜊年年獲得豐收。不少養殖戶這才開始嘗試放養牡蠣,闊別近20年的牡蠣才得以重新回到市民餐桌。
新聞內存
膠州灣水質改善小海鮮爭相“回家” 市漁業部門的工作人員說,近年來,隨著膠州灣水質的改善,尤其是大沽河的水質得到不同程度的改觀,一到雨季來臨,浮游生物匯入膠州灣,成為養殖場的天然養料,使這里入海口的海鮮有了豐富的營養,在這里養殖什么就能豐收什么。這里出產的海鮮都有一股淡甜的味道,也是鑒別是否是膠州灣海鮮的標準。
除了大沽河入海口,膠州灣還有洋河、墨水河、白沙河和李村河等淡水入海口環境持續改善,不僅大沽河膠州入海口的牡蠣重新“回家”,常見的還有蛤蜊、扇貝、毛蛤和海螺等。另外,膠州灣內還有人們不常見的泥螞、海沙子、末貨和蠔艮等幾十種小海鮮,也陸續扎根膠州灣,成為市民餐桌上常見的一道道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