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過15年多的醞釀、謀劃、建設,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于2015年正式建成并啟用運行,這標志著我國首個以海洋科研為特色的國家實驗室正式“揚帆起航”,并為中國國家實驗室的建設起到了示范作用。
記者 梁超
籌建歷時15年實驗室建成啟用 2000年8月,中國海洋大學、中科院海洋所、國家海洋局一所、農業部水科院黃海所、國土部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等駐青海洋科教單位負責人共同向科技部提出建設“青島國家海洋科學研究中心”的建議。2004年11月,五個共建單位經各主管部門同意,共同向科技部報送建設申請報告書,并參加了科技部組織的專家論證。2005年6月,科技部、山東省、青島市和五個共建單位的主管部委簽署省部共建協議,并成立省部共建協調領導小組。2006年,科技部形成“關于青島國家海洋科學研究中心建設方案的報告”上報國務院。至此,工作重心全面轉向籌建海洋國家實驗室。隨后,科技部決定啟動10個重點領域的國家實驗室,海洋國家實驗室名列首位。2008年5月,山東省政府第九次常務會議決定,省、市政府先期各投入5000萬元,用于啟動基礎設施建設。
黨的十八大作出了建設海洋強國的戰略部署。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后,山東省、青島市把建設海洋國家實驗室作為落實“海洋強國”戰略的重大舉措,全力推進,省市新增投資3億元用于海洋國家實驗室二期建設。2012年3月,由青島市新增投資9億元,全面啟動基建工作。2013年12月18日,科技部同意將建設海洋國家實驗室作為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試點工作,探索新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定位“潛海、探洋、登極”邁向一流 青島海洋國家實驗室是全國第一個、世界第七個正式運行的海洋國家實驗室,管理運行模式在國內無先例可循。青島海洋國家實驗室下設8個功能實驗室和大型科研平臺、聯合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等四類主要科研組織形式以及服務管理機構。青島海洋國家實驗室建成運行,其定位和方向就是“潛海、探洋、登極”,著力建成國際一流的綜合性海洋科學研究中心,支撐打造中國藍谷,引領我國從認識海洋向經略海洋邁進,努力實現海洋強國夢。
青島海洋國家實驗室目前擁有建設“海洋科技國之重器”的優勢和潛力。未來,在資源方面,依托青島集聚的一批大型科考船、深潛器、水下機器人等重大科研設施,整合各類海洋科研設施和數據資源,打造全國有影響力的海洋資源共享平臺。2016年1月30日,海洋國家實驗室組織包括30位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在內的相關領域專家,就“十三五”期間建造中國大洋鉆探船的緊迫性、必要性和可行性開展了深入探討。大洋鉆探船是一國海洋科學發展水平最具標志性的象征,是建設海洋強國及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國之重器。這一大科學工程,不僅將極大提升青島海洋國家實驗室的深海研究能力與國際地位,實現我國深海鉆探跨越式發展,而旦也將提升我國深海資源勘探能力與水平,牽引我國深海工程技術與設備實現“中國制造”乃至“中國創造”。
成果打造國際一流“深海眾創空間” 圍繞建設海洋強國的重大戰略需求和世界海洋科技發展前沿領域,結合青島海洋科技工作基礎和優勢,青島海洋國家實驗室已經確定海洋動力過程與氣候變化、海洋生命過程與資源利用、海底過程與油氣資源、海洋生態環境演變與保護、深遠海和極地極端環境與戰略資源、海洋技術與裝備等六個重點研究方向。近期,正在籌劃開展海洋動力過程與環境安全、海洋生命過程與資源開發利用、洋陸過渡帶深部過程與資源環境效應等三大科研任務研究。2016年3月3日,國家科研儀器研制項目“面向全球深海大洋的智能浮標”啟動會召開,此項目的運行及順利進行,將為“透明海洋”計劃的實施及國家海洋強國戰略提供強有力科技支撐。
青島海洋國家實驗室擔負著為國家海洋強國戰略實施,以及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和中國藍谷建設提供強有力科技支撐的歷史使命。為進一步彰顯海洋科技特色,完善海洋科技全創新鏈布局,目前已在青島海洋國家實驗室周邊規劃配套400萬平米海洋專業孵化器,300萬平米人才公寓。聯合企業共同開展關鍵技術攻關及科技成果產業化推廣,推進科研機構、企業在創新鏈上下游之間分工合作。按照“科技成果+專家服務+科研設施”的系統解決方案促進成果熟化。探索建立天使基金、成果轉化基金等專業基金池,與銀行、風投等金融機構和重點企業合作開展資本運作,綜合運用科技金融手段撬動社會資源促進成果產業化。開展知識產權管理改革試點,建設成果轉化服務平臺,努力打造國際一流“深海眾創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