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近春節,商場超市都裝飾得紅紅火火,年味兒十足。(資料照片)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春節的過法也慢慢發生了變化。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不管是外出打拼,還是求學的人都會緊著行程趕回家中,家人齊聚,守著電視對春晚評頭論足;到了上世紀90年代,傳統的家宴開始走進酒樓,現成的菜單取代了家庭主婦們忙年的熱鬧;而進入本世紀后,去外地旅游過新年越發受到推崇。不少市民表示,不管是酒店果年、還是外出旅游過年,只要是家人團聚,就是過年了。
>>>上世紀80年代
家人團聚,圍著電視看春晚
“大年三十兒,一家人都圍坐桌前,一邊吃著團圓餃子、年夜飯,一邊看著中央電視臺現場直播的春節聯歡晚會,熱熱鬧鬧的就是過年了。”1月25日,記者在采訪上世紀80年代過年方式時發現,除夕看春晚幾乎成了大多數平度市民公認的過節方式。
據了解,同一臺春晚,大家都喜歡看什么、聊什么,這在不少平度市民心中有著不同的答案。“上世紀80年代的春晚,不論是演員陣容,還是燈光舞美,都遠不如現在的華麗、壯觀。”今年年過半百的市民孫先生說,“但那個時候,娛樂方式少,到了除夕夜的八點鐘,一打開電視,換什么臺都是直播春節聯歡晚會。也就是這么一臺春晚,一大家子人都看得津津有味。”
孫先生告訴記者,那時候他和對象最喜歡看的就是趙忠祥。“只要是趙忠祥一露面,爐子上燒的水壺開了都沒人愿去提,就連想上廁所都是忍了又忍,就怕錯過他的經典主持詞兒。”孫先生說,“我和對象就比較喜歡費翔等明星的流行歌曲。所以一家人在看節目的時候,興致點不同,聊的話題自然也會有所差異。”孫先生表示,盡管家人關注的節目不一樣,但年年除夕看春晚卻是大家都共同盼望的。
>>>上世紀90年代
酒樓訂家宴,輕松過春節
據了解,到了上世紀90年代,不少開放的平度市民逐漸把傳統的除夕家宴搬到酒樓里。“前幾年,我們弟兄三個每年都是聚在父母家過年。因為老人過年的思想都比較傳統,雞鴨魚肉都得有,而且大人小孩都得在眼前守著磕頭。因此,大家吃過午飯之后,就開始分工干活,摘菜、剁肉、和面、洗魚、盤雞……整整忙活一下午才能整出一桌豐盛的年夜飯。”王先生說,“大約是從1998年開始,孩子們都大了,在父母的老房子過年有點擁擠,所以我們就商量著去酒樓吃家宴。”
據王先生介紹說,剛開始的時候,節省慣了的父母嫌酒樓訂家宴太浪費了,總是不太同意。“后來,父母跟幾個老朋友聊天才知道,在酒樓吃家宴不僅不是什么稀奇事,而且還變成了一種時尚。”王先生說,“再加上家人們你一言我一語地都跟父母說,辛苦一年了,過春節該享享口福了,與其在家一通忙活還不如在餐館里踏踏實實吃一頓呢。”王先生告訴記者,慢慢的,父母也就欣然接受這種過年形式了,也就是從那年開始,他們家的家宴設在了父母家附近一家比較實惠的餐館酒樓了。
據悉,在上世紀90年代,不少酒樓都相繼推出了年夜飯,“春節休息”也很少出現在酒樓的門廳之上了。“以前吧,市民們沒有在外面吃年夜飯的習慣,我們自然也是提前給員工放假,各自回家過年,一直都到了正月初八之后才恢復正常營業。”一家酒店的老板告訴記者,“后來,人們的過年習慣改變了,年夜飯變得供不應求,市民都要提前好長時間進行預訂,我們的經營策略也隨之改變。”
>>>本世紀外出旅游,成為過年新時尚
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以及傳統過年思想的轉變,進入本世紀后,不僅除夕家宴從家里轉移到酒店,就連家人過年的行動軌跡也悄悄發生了變化。以前,一到過年都是外面的人往家里趕,現在,在如潮的人群依然奔向大小車站,擁擠著要趕在大年三十前回家的同時,不少人卻開始從家里往外走,去各地旅游過新年。“我們準備今年跟朋友一家一起去三亞過年。”市民張女士說,“平時大家都忙,正好利用過年假期出去看看,而且春節期間的機票還便宜。”張女士表示,春節的意義就是家人團聚和走親訪友,因此,和家人、朋友一起,即使是在外地旅游,也是年味十足的。
在采訪中記者發現,春節期間去外地旅游逐漸成為不少市民過年的新選擇。“這幾年,春節假期漸漸從旅游淡季變為‘黃金季節’。”紅旗路一家旅行社的負責人告訴記者,“春節期間,去往三亞、云南、福建、臺灣這幾個方向的旅客相對較多。如果市民有春節外出的打算,機票和出行路線最好要趕緊預訂,以免春運人多影響出行計劃。”
文/圖 記者 郭微微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