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島網1月22日消息 做饅頭本不稀奇,然而,現代生活的今天,要把這些民間的手藝真正學到手,做到位,還真不是一天兩天的功夫就能做到的。在春節這個民俗節日里,探尋,發現,傳承老祖宗留下的這些生活的、傳統的、優秀的文化瑰寶,顯得極為重要,也十分有趣。
1月22日上午,市南區文化新聞出版局聯合各街道辦事處在閩江路CHINA公社山東菜館舉辦第二屆花樣饅頭制作大賽,邀請了民間各路傳統面點高手30多位,參加了現場制作花樣饅頭、傳統饅頭、創意饅頭的角逐,同時展出了各位選手精雕細琢的棗山、壽桃、圣蟲、金猴等百余件成品,并從中評出一等獎6名、二等獎10名和三等獎13名。
在青島市區與近郊的民間,有過年、過壽、結婚等喜慶的日子家家戶戶蒸花餑餑,香饅頭的習俗,尤為春節最受重視,人們使出各種神通制作各種題材饅頭和花樣餑餑,并寄與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祝愿。
本屆大賽,吸引了遠在城陽區的貼心媽媽劉雪梅,她用紫薯、南瓜、菠菜等食材配色,做出憨態可掬的動物、飽滿水靈的瓜果,她做花樣饅頭的初衷就是為了寶寶健康成長,讓寶寶愛吃、吃好。香港中路街道推薦的丁培立和李曉,都是80后,已連續參加兩屆比賽。丁培立制作的“龍鳳呈祥”一組作品,她將無形的面粉,賦予了生動的造型,令人產生美學感動,成為本屆比賽最高逼格的作品,外國友人都被吸引地拿手機拍個不停。李曉的“小黃人”作品,更是傳統與現代的完美結合。兩位80后的積極參與,讓我們看到了傳統工藝的傳承與發展。金門路街道團隊是現場“最嗨”團隊,她們邊做邊唱,做小燕子,就唱“小燕子穿花衣”,不僅手巧、歌聲也美。本屆大賽,最難得是有兩位男士參加了比賽,雖然僅獲三等獎,但是參與精神可嘉。
市南區的饅頭手藝久遠600多年歷史,湛山、浮山所、田家村、辛家莊都有傳統手藝流傳至今,不同的是他們采用傳統的配方,民間的工藝,面團的發酵,炕火的加熱,手工的揉搓,木火的蒸烤,造型的美觀,花樣的繁多,口感的柔軟,味道的香甜與眾不同,極費工夫,因此頗為珍惜。
傳統的過年習慣,必不可少地要蒸一些饅頭、棗花、小動物饃等來供奉祖先,祈福春天萬物復蘇,來年風調雨順……為了重拾小時候久違了的年味,傳承中華傳統飲食文化,市南區文化新聞出版局通過比賽的形式,將居民組織起來做饅頭、蒸饅頭,了解花樣饅頭所蘊含的意義,讓居民傳習“過年做饅頭的春節習俗”, 并有民間面點高手進行現場培訓和指導,共同感受歡樂祥和的喜慶氛圍。
文 孫貼靜
[編輯: 董芳]